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90732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札记·儒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永久的影响。

——摘自国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全》

材料三: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门时,近代便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

——摘自国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全》


(1)据材料一提炼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的影响力。
(3)结合材料三概述曾有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
(4)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

—据马巍《历史人物与时代精神》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段,指出王昭君形象的差异,并从写作时代的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18-09-01更新 | 2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激起如此巨大的思想波澜,是因为它适应着当时众多的苦苦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答案。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或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四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概述“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和“再向前跨出一步”的思想涵义。
(2)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并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概括材料四的核心思想主张,并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2021-01-20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放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律法的时代。中国的儒生崇拜个唯一的上帝,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迷信行为的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几种教。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但加以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确实,中国的法律不谈死后的惩罚与奖赏,中国人不愿肯定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与一切开化的伟大民族之间的这一差别是惊人的。虽然地献之说有用,但中国的政府都从不采纳,他们只满足于鼓励人们虔诚放天和为人正直。

——摘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些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治中国,原因在于多数国人思想守旧、迷信盲从,无独立性,无自觉心,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人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与封建政治、奴隶政治没有两样。因此,若想保住共和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应该首先培养国民的自觉、自动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宣传现代文明意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对于儒家本身所批判的也主要是其中的纲常礼教观念,至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语,勤、俭、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等仍常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借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道德价值取向,借思想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取向等。

一一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伏尔泰和古代中国政府对儒学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的意图及特点。
2021-05-05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