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01 题号:977939
制度创新是古今中外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材料一中英国、美国在政体上各有何创新?写出其确立的法律文件名称。
(2)你如何理解“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雅典某执政官《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三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摘自《东华录》(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从雅典民主政治的享有范围方面分析其局限性。

(2)材料二限制了英王的哪些权利?新的政治制度建立有何深远意义?

(3)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国王或皇帝的权力及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2017-09-17更新 | 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2020-03-30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期,英国市场上的食品掺假现象泛滥。1800年,有化学家运用分析化学方法检测食品掺假成分。1851年,伦敦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组织专门机构,运用科学技术开展大规模调查食品掺假现象的工作。该杂志刊登调查结果,英国各大报刊转载,唤起了民众对掺假行为的公愤。
伯明翰的医生波斯特盖特为推动食品立法进行政治游说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游说活动走向全国。有议员质疑“任何用来禁止(掺假)的法律都将势必干预(自由)贸易”。反对者则认为:“掺假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那些业者憎恨自由竞争。”波斯特盖特不断写信给内阁大臣、下院议员,有时甚至亲自拜访。
1855年6月,改革派占多数的帕默斯顿内阁执政。7月,下院“调查食品、饮料与药品掺假专门委员会”成立。次年5月,产生最终调查报告。7月,他们向下院提交反掺假法议案。指出“不仅大众健康因此处在危险中,全社会的钱财被诈取而去,而且社会公德因此而破坏,国家的商业特征由此而倒退!”食品商在议会大厅聚众抗议,议案表决数度受挫。在委员会不断努力下,1860年7月,议会最终通过了温和的《食品掺假法》,这是英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食品法。
材料二
1860年法令是作为一个“非约束性”法律硕布的,伯明翰、伦孰等开始实施,然而“商人的反对阻碍了各地对该法令的实施”,1860年法令被大多数地方当局束之高阁,但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应对食品掺假现象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食品掺假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016-11-27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