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4 题号:986588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战略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耍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中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有何危害?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2-03-07更新 | 1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那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因素,并且已经有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发生。但是,那时候自然经济的解体,还只是局部的解体,不成其为重大的经济现象,也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当时,还是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中国自然经济的大规模迅速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甲午战争以前,自然经济已经初步解体。甲午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又进一步解体,解体的范围扩大,解体的速度加快,解体的程度提高。

——摘自百度文库《浅论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史的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促使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有哪些?
2020-10-23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5年,在东印度公司的指示下,东印度公司的翻译,英国人洪仁辉带领商船前往宁波试航,希望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贸易港。当他们抵达宁波港时,受到当地官员的热烈欢迎。更令他们惊喜的是,浙海关关税比粤海关低,各种杂费也比广州方面少很多。

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了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两广总督等官员急忙向乾隆上奏,希望禁止洋船前往宁波贸易。乾隆皇帝便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不料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1757年南巡回京后,乾隆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圣旨,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从而开始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1759年,洪仁辉又至浙江,为定海总兵所驱退。旋而北上天津,向乾隆递交诉状,言广州行商欠款与外商受粤海关勒索之苦。乾隆一边下令严查粤海关监督李永标,一边将洪任挥囚于澳门3年。此即所谓的“洪任挥事件”。1759年,朝廷有颁布《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指定的会馆中。并且不许在广州过冬,不得外出游玩,甚至还特别规定“番妇”不能随同前往;而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洪任辉事件”。
2017-12-11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