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河北 九年级 二模 2023-06-18 2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1. 寒假期间,你观看老师推荐的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摘录了第8集“册”解说语并检查完善。

甲骨文“册”的样子一望而知,是把竹片或木用绳子系在一起。人们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保存时再把它们卷成一一卷的,后人所说的“万书”“书卷气”也由此而来。从商朝到汉末,中国人一直使用竹简记录文明。相传孔子晚年好读《周易》,韦编三绝,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好读书,更说明竹简极易损耗和“体重”超标,“册”终究逃不过被叠代的命运。

(1)你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加注了拼音,修改了其中一个错别字。
①一_________②万__________改为 _____
(2)联系《过零丁洋》,你知道“竹简”还有______、简牍等代称。
2023-06-15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容易(0.94)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在时序交替中,中国空间站迎来建成后的首个春节,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亲笔书写春联、“福”字,祝祖国国泰民安。
(2)用图画代替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审美表达。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一句“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用想象中回家团聚的情景,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简朴又深切。
(3)离家不远的公园里,秋日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亦有冬雪降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惊喜,其实“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分别填入秋瑾《满江红》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日京》中的诗句)
2023-06-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三、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3. 学校组织诗歌朗诵会,你班朗诵“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集体致献词”,你和小唐领诵。请你解答小唐的问题。

(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互通互联

(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举世称赞


小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句是在“推动”后面停顿还是在“构建”后面停顿呢?请你给我讲讲。
你:____________
2023-06-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4. 学校公众号推出“过大年,看非遗”专题,你班负责其中一期。同学们受新春挂灯笼启发,经查阅资料,选择了“藁城宫灯”项目。请你从下列材料中提炼四个“藁城宫灯”的主要特点,补写材料的结尾段,用以总结全文。

藁城宫灯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早年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所以被叫做“宫灯”。传统的藁城宫灯一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钻座眼儿等,样样都靠手工作业。藁城宫灯种类丰富,造型优美,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等200多个品种。藁城灯笼现在年销量超过一亿对,占国内市场90%远销海外。“天上北斗星,人间藁城灯。”喜庆红火的灯笼一挂,浓浓的年味儿就来啦。

“藁城宫灯”以其________,而成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重要文化载体。

2023-06-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5. 阅读下面诗和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节选)

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水调歌头》节选部分,苏轼先通过视觉来写______,由此引发从恼月到望月共享的情绪起伏;《从军行•其二》中,王昌龄则是通过听觉,写因琵琶声撩动起的别情愁绪。
(2)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经典意象,极富民族特色。结合这两首诗词,我们更加体会到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的_____________情感。
2023-06-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审易,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其为文章,则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至于尺牍单简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写讽诵,惟睹其浑然天成,莫究斧凿之痕也。

(《修词鉴衡》引《吕氏家熟记》)


[乙]

古人虽云文章多做则疵病不待人指摘而自能知之,然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惟过数月始能知之。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时改之始确耳。

(选自《<读书作文谱>卷五》)


[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欧公:指欧阳修。②傅:张贴。③尺牍单简:书信或便条。④疵:缺点,毛病。⑤指摘:指出错误,给以批评。⑥甫做就时:刚写好的时候。⑦妍:美。⑧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⑨奚:怎么。
(1)同学们阅读文言文,梳理词语翻译方法。请你完成分工。
①查阅词典,推断词义。根据下面“易”的常用义项,推断出[甲]文“必自审易”中“易”的意思是____,[乙]文“改之自易”中“易”的意思是____。(两空均只填序号)

易:①交换,换。②改变。③容易。④轻率。⑤轻视。⑥平坦。⑦《周易》的简称。⑧姓。


②联系课内,迁移运用。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中“俟”的意思,可迁移理解[乙]文“俟迟数月”中“俟”的意思是______
③借助成语,推断词义。根据成语“舍生取义”中“舍”的意思,可推断[丙]文“舍问”中“舍”的意思是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睹其浑然天成,莫究斧凿之痕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甲][乙]两文就作文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4)[丙]文强调“问”的重要。请写出一个你阅读[乙]文时思考的问题。
2023-06-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

战鹏飞

①翻找书架上的藏书,不经意间发现,三十几年的时光里,自己熟读了百余本经典图书,有的甚至读了十几遍。我觉得,读书要达到精通的程度,就必须反复读,把一本书读透,直至读出醇厚的味道来,才能有真收获。

②有的人读书囫囵吞枣,有的人读书细嚼慢咽。我一直认为,唯有细嚼慢咽,才能把书读透,咀嚼消化,全面吸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学读到大学,再从基层读到机关,我至少读了十几遍,而且每次都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收获,光笔记就记了好几本。一本《平凡的世界》,从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连自己也数不清了,书的主旨、内涵及人物形象早已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境界。读书是立身做人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一个高贵的灵魂都需要用学识来滋养。如果书读不透,怎么能穿越时空,在书中领略李白的潇洒、感受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体会冰心的意切情长?如果书读不透,何以使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寻找到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慰藉?

④宋代大儒朱熹有“熟读精思”的读书理念。只有熟读,书上的语句才能像是出于自己的嘴,书中所讲的道理才能像是源于自己的心;再读一读相关的解读书籍,更加开阔视野,加深理解。这样的读书才有味道,才会有大的收获。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熟读某一本书后,哪怕是放下良久,外出旅游观光,或是回家放松休息,胸中仍然时不时会有一股浓浓的书香弥漫。

⑤其实,有些好书虽然短,但要悟得其中的深刻内涵却需要很多时日,甚至要一辈子。西汉辕固终身学习《诗经》,很有心得;西汉路温舒用一生的时光精读《春秋》;宋朝宰相赵普一部《论语》不离手,反复读,经常读,并将其透彻的理解应用于为官辅政。古代文人、学者之所以能在事业、学问上取得成就,都是把书读透,才达到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境界的。读书,关键是读透。

⑥前人的读书方法值得后人借鉴。读书就是要集中精力,尽心熟读。时间久了,心中的经兴就能透出智慧的光芒。只有熟读精思,吃透其中的精神,发掘其中的宝藏,悟造其中的奥妙,精通其中的要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选自《解放年报》,有删改)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思路清晰,呈现出“提出观点——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结构。
B.第③段中的两个假设兼反问句,从反面论述了“把书读透”的重要作用。
C.选文第⑤段告诉我们,好书要用一辈子去读才能悟得其中的深刻内涵。
D.作者从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谈起,语言平易,这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下列事例可以作为选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吗?请说明理由。

近年,我一直坚持读《资治通鉴》。我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是,读完一段《资治通鉴》,然后读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先生在这本书中对《资治通签》中的人和事进行点评,观点犀利,论证充分,总让人豁然开朗、拍案叫绝,哪怕隔着时空,都想给先生点赞。

2023-06-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猫冬

管苏清

①天空瓦蓝瓦蓝,一群群大雁排列成“人”字形的雁阵,冲破遥远北方的寒流,飞到老家黄海边的盐城滩涂时,冬天就自然来到了。

②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小洲,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在滩涂上空做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滑翔而下……

③母亲顾不上看风景,一到初冬,分外忙碌,要买一板车、上百斤翠绿的雪菜;平时舍不得买肉,这时拎回一整个后猪腿;还要买几十斤鲥鱼,每条约两斤,鳞光闪闪的,诱人。清洗,晾晒,腌制,这些都是为猫冬准备的,日后就成了下饭菜。

④上初中后,我会主动帮母亲干点体力活,拉上板车,一起去买红薯。去时空车由我拉,回来装满红薯的车重,母亲把车绳抢挂在脖子上,怎么都不肯让我拉,我就在车边上拿出吃奶的劲头推。母子俩一路满头大汗,走走歇歇,我总觉得路特别长,老是到不了家。有时路过烧饼店,母亲会给我钱和粮票,买两只烧饼充饥。狼吞虎咽,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母亲往往说她吃不了,把手中的一半塞给我。我知道母亲心疼我,便装着很使劲,小小地咬一口,又会逼着母亲吃完再赶路。

⑤路上推车累了,我就抬头看看天空。有时一群大雁轻盈地划破长空,向海边迁徙,我就想它们很快就会到达歇息地,从空中灵动降落,并向下面呼叫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叙述重逢的喜悦。

⑥等到天空看不到雁群,它们飞向更远的南方,就是真正的寒冬腊月了。家人围坐火炉,闲拉家常,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等“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夹起来,烫得在手里来回倒,嘘嘘吹气,我会剥壳,把栗子先送入母亲口中,她笑着说:“儿子长大了。”此刻她忙着纳鞋底,为家人春节能穿上新鞋子。栗子的香甜熨帖了寒凉,母亲的劳作温暖了人生。

⑦冬日读书,干扰最少,心最沉静。躲在被窝里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兴味无穷,惬意无限。如果是雪天,更是妙不可言,书香滋润了年幼的心田。有时晚上雪花漫天飞舞,姐姐会拉上我踏雪寻梅。傲然绽放的梅花,总是伴着横斜的疏影、盈袖的暗香,在人们心灵柔软处悄然飘落。姐姐告诉我,人不怕清贫,要有傲骨,将来工作了不能做坏事。年幼无知,似懂非懂,如今才知其义。

⑧进入三九,天冻得凶,滴水成冰。男孩皮实,不怕冷,玩闹多。小河冰层厚,男孩上学,跳上冰面,一路滑行,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不一会就没了人影。教室没有取暖设施,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会冲出门,女孩跳绳、踢毽子、砸沙袋,男孩成群结队玩“挤油渣”“斗公鸡”游戏,全身发热,再进课堂不冷了。如果天下大雪,堆雪人,打雪仗,放学更是玩耍忘了回家,到饭点大人呼叫孩子乳名的声音,在巷子里此起彼伏。

⑨每天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总是先到厨房,母亲会在土灶烧饭的余烬中焐红薯,从土灶膛中掏出的红薯,香气袭人,趁热剥皮吃,就是冬天最好的美食之一。家中也有晒干的红薯片,吃几次就不吃了,但经爆米机加工过,又香又脆,大家也会抢了吃。

⑩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炸肉圆,包饺子、接财神。这是孩子们狂欢的日子,穿新衣、磕响头、拿压岁钱、买兔子灯……在寒冬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何惧冬寒?

⑪四季流转,岁月更迭。一转身便是大半辈子,“两鬓的雪,若是沧桑,我用微笑扫除;若是迷茫,我用乐观扫除;若是挹郁,我用阳光扫除”,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心若沉静,再冷的冬天,也是温暖。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⑫我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当来年它们从南方结队飞回,天空中响起“嘎嘎”的叫唤,犹如听到一首春天野性的诗歌。

(选自《新民晚报》)


(1)选文写猫冬时的一系列活动。请将其中明确写到的母亲做的事概括全面。
①为猫冬准备下饭菜;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④在土灶烧饭的余烬中焐红薯。
(2)从选文第⑦段中可以看出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中多次写到大雁,有什么作用?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06-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七、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9. 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问题。
摘录一:

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床上,看着_______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_______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摘录二:

那些曾救了我的命的人,直到刚才,我都只能空自爱着而无以为报,现在我可以有所报答了。他们身背重轭,——我可以解脱他们;他们各奔东西,我能使他们重聚;我的自主,我的富裕,也同样可以为他们所有。我们不是四个人吗?两万英镑平分就是每人五千,——绰绰有余的了。这样公道就可以实现,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这样财富就不再使我感到压力,它也不再只是钱财的遗赠,而是得到了一种生活、希望和欢乐的遗产。


(1)摘录一横线上应填的名字是_____,摘录二节选自名著《_______》。
(2)摘录一中,同样是“摸出”银子,鲁提辖和李忠有什么不同?
(3)说说从两文主人公对待金钱的做法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2023-06-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较难(0.4)
10. 作文。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或参与的各种活动,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校服,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等等。这些物或事的故事里,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


请以《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健康积极;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⑥不少于600字。
2023-06-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语言表达
2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
2
阅读与鉴赏
5,6,7,8,9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0.65字音  字形  文化常识综合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94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语言表达
30.65情景对话  朗读(节奏、停顿)
40.65仿写、续写、补写句子  提炼与概括
四、诗歌鉴赏
50.65王昌龄(690-756)  苏轼(1037-1101)  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60.65读书学习类对比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
70.65议论文
80.4散文
七、名著阅读
90.65《水浒传》  《简·爱》
八、作文
100.4半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