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小说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8846199
在挑选诗文参与朗诵会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对比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诗文之美。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1.【甲】诗出自《___________》,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作者是晋代的___________(人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写景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中写景表现了武陵人愉悦之情。
B.【甲】诗运用重章叠句形式反复咏唱,【乙】文武陵人虚构了见到的理想社会。
C.【甲】诗中主要表现主人公的执着追求,【乙】文表现桃花源安宁祥和生活。
D.【甲】诗意在表达主人公思念绵远悠长,【乙】文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不满。
4.【乙】文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妻子”“绝境”的意思分别是(1)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5.《诗经》中的伊人和《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知识点】 小说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   ③俟:等待。 ④啮: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__________                  
②一狼其中___________
群犬呜呜作怒声 ___________            
④再就枕将   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乙)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4)读完两则选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4-04-20更新 | 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复行/数十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村中/闻有此人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大惊(竟然)D.病终(不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第三段中“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第四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并不存在。
D.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2022-10-16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山北之塞(___________)(2)汝之不(____________)
(3)汝之固(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B.文中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衬托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2017-10-24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