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晋 > 陶渊明(365-427)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3 题号:22922960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开展了“学古文·悟文化”专题学习活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小石潭的阳光①______水面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水真清!桃花源里田间小路②______,景真美!(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思是“①______”,作者的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②______,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跃然纸上。
【明其志·感受精神力量】
3.假如王勃是柳宗元的朋友,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透露出孤寂心情,王勃会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哪一联来安慰他呢?请写出该联诗句并说明理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句:______
理由:______
4.这两段选文都是“记”,所写之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甲)阅读以下诗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上面诗文的作者陶渊明是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新鲜美好B.病终:寻找
C.晨兴理荒:杂草D.带月锄归:背、扛
3.上文第二段写渔人见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请说说,“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令人神往的亦真亦幻的桃花源。文中哪几处叙述让人感觉这个地方宛若真实的存在?
5.人生要有“愿”,正因有“愿”,生命才有了独特的滋味。如何理解上面诗文中作者的“愿”?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
2021-08-07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不报凤翔、夏,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处存令军士系白为号,坊市少年或窃其号以掠人。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处存收余众还营。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处存:人名,王处存。②凤翔、夏:指凤翔节度使郑畋和夏节度使拓跋思恭。③徊(xiòng):刺探。侦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欲其林________________
(2)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
(3)诸将分其功________________
(4)军士兵入第舍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3.【甲】文中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有哪些?
4.【乙】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参照【乙】文描绘的内容,谈谈作者写作的用意。
2021-08-05更新 | 2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入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⑪弊:压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问讯          咸:全,都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便向路          扶:扶着,搀扶
D.欣然          规:计划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甲】中,有两个细节含蓄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语段【甲】【乙】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形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2023-04-16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