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性质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65 题号:2662347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同学们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发现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1)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同学们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①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
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
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3)D装置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4)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北京朝阳·中考模拟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1】“吹灭蜡烛”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灭火方法,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__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______,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______
【探究二】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石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也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可使注射器内温度迅速升高,其目的是______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灭火方式与图乙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
B.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
C.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
D.用水浇灭着火的衣物
2022-02-15更新 | 195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2】同学们进行如图实验时有几组实验失败了,兴趣小组对此实验展开改进研究。

【归因分析】如图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_______
【实验探究】
(1)实验准备:先用排空气法收集三瓶CO2气体,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2)实验改进一:如图所示,观察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3)实验改进二:如图所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

(4)实验改进三:如图所示,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CO2倾倒入倾倒室后,将中间隔板向上提出细沙,观察到燃烧室中_______现象,可证明实验改进成功。

【实验拓展】如图在倾倒室放入氧气传感器并连接电脑。将上图中的CO2换成O2进行气体倾倒,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5)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_______s。
(6)10~25s时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
(7)25~50s时燃烧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2021-11-25更新 | 368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一只烧杯罩在2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上(如图1所示),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请你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上部的二氧化碳浓度高;猜想2: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上部的氧气先被消耗。
【实验探究1】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成立,冰冰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条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条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条褪色顺序(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_________猜想1成立,该实验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明明对冰冰的结论表示怀疑,他用图乙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和20%氧气的混合气体,然后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_________,从而证明冰冰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探究2】明明为了验证猜想2,他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O2、CO2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O2和CO2的浓度变化,如图丙所示,图中______(填“上方”或“下方”)的曲线表示CO2浓度的变化。反应后剩余氧气浓度为15.65%,二氧化碳浓度为1.898%,氧气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大不多。
【实验结论】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2中上面一条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___(填“A”“B”“C”或“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
AB段:_____________;BC段:___________;CD段:_________
2020-06-04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