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铁犁牛耕的使用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1 题号:1471382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宏观概览——时代特征】

材料一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②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注释:牺:祭品,如猪牛羊等。

quǎn亩:田间、田地。勤:劳力

战国商鞅方升(亦称方量)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一览表

国家

改革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韩国

申不害改革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秦国

商鞅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1)依据材料一,将相关史实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完成表格。
序号时代特征
大动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历史聚焦——商鞅变法】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1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2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到: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注释:①本:指代农业。

②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上述两种观点。
(3)结合所学,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抽丝剥茧——探寻联系】

材料三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然而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用图中所示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是什么建筑?反映了哪一地区什么原始居民的生活条件?
(3)材料三图中材质的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于何时?简述其与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材料四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庄子和韩非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2023-11-09更新 | 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下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摘编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的生活区域?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2)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你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工程建成后,哪一地区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材料四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内容?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东晋南朝时,南方局势相对安定,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种植水稻外,还实行麦稻兼作……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材料五描述的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状况,这一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022-02-11更新 | 3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记录(部分)

出土地点

种类

用途

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新疆、安徽、四川、广西等23个省、自治区。战国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摘编自李建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各地区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差异,但军事征伐、人口迁徙等活动,为实现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材料三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汉民族之间语言的巨大差异阻碍了北魏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正常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禁用鲜卑语,一律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语言。显然,孝文帝洞察到了语言的统一是鲜卑汉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鲜卑与汉族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

——摘编自钱国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从地域分布、种类、用途三个角度概括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哪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下诏“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语言”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北魏孝文帝促进“鲜卑与汉族融合”的其他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中华文明向多元一体发展的因素。
2024-02-29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