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18435745
改革、创新与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篇】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创新篇】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结构图(下图)


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开放篇】

材料四:古______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这条路,中国将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葡萄、石榴。……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材料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治秦”中最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秦始皇首创了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3)针对材料三这种现象,西汉的汉武帝采纳了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__________”应该填写什么?用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商道的开通有何积极作用?
(5)材料五中A处应该填写哪一地名?汉朝时期,哪一宗教通过此路传入中国?
(6)结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管仲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2)根据上述史料,从中概括出第二、三则史料中的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艺术篇】

材料一


图一《史记》

图二《天下第一行书》

(3)写出材料一中《史记》的体例;图二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谁?

【思想篇】

材料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4)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教育篇】

(5)请写出唐朝科举制完善相关的三位皇帝?

2019-01-16更新 | 9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大家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展开探究。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材料一: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诸子百家: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治国方略塑造了中华法系。


【铁器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材料三: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商鞅变法:开创大秦雄图伟业】

材料四: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依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
(2)参照范例,依据材料二在儒家和法家中任选一个观点用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范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农业和军事领域的“奖惩”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影响。
2022-12-05更新 | 3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解释为确立土地私有制,但近些年出现不同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董仲舒):“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都要加强君权,把土地牢牢抓在手里才有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如果推行土地私人占有,就削弱了君权的经济基础,于是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国家跨过各层贵族直接授田给农民,学者称之为授田制。授田之初只给农民使用权,农民不能据为己有,农民耕种国家土地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近三十四年的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青川木牍等一大批土地制度资料都说明了这一点。

﹣﹣李凯《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材料三: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造成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授田制的目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3)指出材料二作出不同的历史解释的依据。

2019-05-02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