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2022318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伟人”是谁?让中国走向富裕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政策当中率先开放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结合课文概括回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当经济政策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时,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经济发展的特点,结日房子知识指出出现这种特点政策性因素,并客观评价这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该时期经济建设的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认识。
2021-08-18更新 | 2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启了一个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马丁•雅克


(1)材料一所述“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源于哪一会议的召开?会议作出了哪些决策最终使“中国经济得以转型”?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2)材料二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是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


(3)材料三内容是邓小平发表的什么重要讲话?这些“谈话要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四:中共十九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改编自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上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什么矛盾?在这次会议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22-10-22更新 | 2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 一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探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材料四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中布哈林的观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观点。他采取的哪一举措突出体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一观点?
(3)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经济的运营”指什么?罗斯福为了“改进和补充”采取了哪一核心措施?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探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这一观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1984年前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和商品经济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一个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上述经济体制的调整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20-01-13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