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夏商周的更替 > 分封制和宗法制 > 分封制
题型:综合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107 题号:20867782
考古让中国悠久历史由史书记载走向实物研究,实物研究让史书记载成为信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面纱正在慢慢揭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口店累计出土的石器数万件,种类齐全,从距今70万年至1.8万年都有代表性的器物。还留下了大量的曾经使用过火的灰烬,最厚的灰烬层超过6米。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第2期年代距今约7000-6500年,为上宅遗存的典型代表,陶器、石器数量多,有石斧、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砸击、研磨的工具。

——摘编自张志国《填补北京史空白的上宅文化遗址》

(1)考古发现是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之一。依据材料一,找出能够反映周口店遗址和上宅遗址生产力水平的证据。写出这些证据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

材料二   《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疯召公于燕。”房山区琉璃河镇发现一座西周早期古城遗址和大量古墓,出土带有“匽侯”(“匽”即“燕”,燕国的国君)铭文的青铜器,据此判定这里是燕国都城故址。该地位于古代的南北大道上,最易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

(2)考古发现和《史记》记载印证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燕国都城地理位置的优势。

材料三   《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提出,将以西周燕国早期遗存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

——出自《史记》

②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大墓,该墓葬出土了以克壘、克盉为代表众多文物。

③克盉,酒器,器高27厘米、长25.7厘米、宽16厘米,器身刻有43字铭文。

④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
(3)将材料三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
(4)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使用材料三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材料四   在殷墟“一片甲骨天下惊”,我国文字的发展有了源头……至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写法不同,造成政治文化交流障碍。秦统一字体为小篆,为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血脉不曾中断。

——摘编自《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概括统一文字的意义。

材料五   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遂倾邻国而雄诸侯。

(6)依据材料五,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五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材料六

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地区水利工程

(7)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地区水利工程的名字。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水利工程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
──《礼记·王制篇》


(1)①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
②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制度?
③该制度的基础是?
(2)①材料二中政治制度的名称是?
②对应材料四中哪个的朝代?
③其创立者是?
(3)①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首创于材料四的哪个朝代?1分)
②其中尚书省行使哪种权力?
(4)①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
②材料四中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之举?
③从材料四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上述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是?
2016-11-27更新 | 1043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七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1)一组同学为搜集的邮票制作了推介卡片,请将推介卡片补充完整。

(2)二组同学呈现了如下图示。两图反映的制度分别彰显出当朝君主怎样的治理智慧?

(3)三组同学观看纪录片后摘录了以下思想家名言。请你结合如下观点,以“百家争鸣·汲取智慧”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墨子

“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2023-11-15更新 | 78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3】“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
(1)“家国一体”制度出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体现我国古代哪一相关制度?
(2)家国情怀是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2)材料甲反应哪一事件后思想上的转变? “为师夷长技”在中国近代救国道路中所实施的努力?材料乙,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孙中山阐述上述思想目的.材料乙中反应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哪一点?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1950年冬,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吴老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个剃头匠。1956年成了公家人,当然还是剃头。时光荏苒,近三十年过去了。吴老三退休了,就在自己家门口开了一个理发馆。每天点钱的日子很惬意,不过他儿子却牢骚满腹——因为在国营厂子里不好混了。

(3)材料丙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全国开展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出现上述材料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图片丁与什么政策有有关.材料戊1956年吴老三成为公家人原因?吴老三能开理发馆与哪次会议有关?他儿子为啥“牢骚满腹”?
(4)历史不同时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各不相同,当今的中学生应如何践行家国情怀?
2017-07-02更新 | 5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