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21789409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人们的智慧得到全面迸发,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一片繁荣。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思想派别中共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观点衔接
儒家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教无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国
儒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自然
墨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结合所学知识,依据相关提示在材料二中的序号处填写正确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说明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写出材料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

儒学的传播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纷纷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了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
2023-01-17更新 | 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景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1-02-05更新 | 16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根据材料一归纳“他”的历史地位,并列举出两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2019-01-30更新 | 9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