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21965876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今年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材料二   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制度?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是什么措施?

材料四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改革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整编百度文库《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摘《商君书.境内》

材料三:

材料四:“汉兴,海内为一……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致富……。富致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治起,富致巨万……”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五:为了提高鲜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读汉人书,接受汉文化,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咸阳玉禧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所体现此次改革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影响深远的一项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3)上图所体现的变法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4)针对材料四所出现的问题,西汉武帝为改变这状况,实行了怎样的改革措施?在全国统一推行什么货币?
(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改革?其中“正音”指的是什么?
(6)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这次改革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024-04-12更新 | 2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面两则材料实施“战略调整”的古代君王分别是谁?他们的“战略调整”对中华民族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祈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三   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20221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千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任意选择“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一例代表性史实阐述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的。
2024-04-28更新 | 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1)据材料一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2019-02-13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