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21975921
中华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目光聚焦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李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1)中华文明成就璀璨、源远流长。概括周朝青铜器的作用;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周王朝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鼎和基配合使用,靠是奇数,驱是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篮,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盆等。

——《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迭起,礼崩乐坏,却带来了中国几千年来罕见的文化大发展大堪炸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某个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交相作用的产物。

——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2)纪念币上铸刻的历史画面是我们丰富的精神遗产。分别简述下列两位历史人物被铸刻在纪念币上的理由。

图一 蔡伦(纪念币)                                           图二 司马迁(纪念币)
(3)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请你从下面的表格中任选三例,以“科技·文化”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齐民要求》   《大明历》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23-24八年级上·山西朔州·期末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时间

史实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并指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2)阅读材料一,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4-02-20更新 | 65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
学派
代表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其思想发展到后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认定为正统思想,后来其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在世界思想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荀子“礼治”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该思想体现了广大下层劳动民众的呼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老子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对后世各朝代初期的休养生息、稳定社会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我国道教思想来源。
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民心和自然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一个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2-12-07更新 | 252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图一河姆渡猪纹陶钵                       图二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源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何相同点;并结合所学任举一例他们生产生活中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中华大地上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历史长河中不同思想交流碰撞。我们崂山区实验学校的校训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注重发展“和美”教育,以史为鉴,你能够从历史中吸取哪些宝贵智慧,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论文,谈谈对这句校训的理解,塑造你心目中的“和美”教育。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语言流畅,不得直接照抄原材料。
2023-10-1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