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夏商周的更替 > 夏朝的兴衰 > 王位世袭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22157822
【制度篇】

材料一   由远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成后来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的世袭制对解决王位的继承问题是有其优越性的,这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后代的杀殉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另外,“为王不贤”是导致夏、商和周亡国的主要原因。而“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的王位世袭制则是导致“为王不贤”的关键。

——《中华文化常识速读》

材料二   周国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成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

——《万古长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四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王位世袭制的优缺点。
(2)材料二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街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制度名称。并说说该制度实施后产生的政治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公”中掌管监察事务的官职名称。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2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一   

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


(1)材料一中处分别应填写的制度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是哪个朝代实行的?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018-02-03更新 | 4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 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夏桀本是亡国君, 汤灭夏建商朝。 纣王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周立。 天子统治有加强, 分封制行天下固。周王无道国人起, 西周灭亡在眼前。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方式三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3)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战国后期最强的是?
【方式四材料学史】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 A 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 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 B 分别指的是谁?
(5)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2017-11-2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