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武则天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2234679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   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五   在返日留唐的学生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华浸染,他们吟唱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六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材料七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八   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邱立坤《知道点中国历史》

材料九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北宋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十   宋仁宗曾下诏保安军、戎军每年自西夏“各市马千匹,博买羊一万口”,对西夏影响极大。同时,宋朝的茶叶、瓷器、丝织品以及《尔雅》《中庸》等书籍也大量传入西夏。

——《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位皇帝是谁?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
(2)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她大力提倡科举,请举出她完善科举的一项措施。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也被尊称为?
(4)依据材料四,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的绘画作品名称及其作者。
(5)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浸染主要得益于哪些人群?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举出一例唐朝时中日交往的史实。结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请你为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提出合理化建议。
(6)依据所学知识,按顺序写出“五代”指的是哪五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的实质又是什么?
(7)材料七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在互相牵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在此基础上宋朝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8)材料八主要叙述了宋朝的一项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项政策的具体表现。
(9)依据所学知识,指出“1005年的协定”指什么?依据材料九,概括黄仁宇先生对“1005年的协定”的看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不得照搬原材料)
(10)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材料一:毛泽东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2019-10-13更新 | 13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该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地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个国家?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选官用人方面“唐太宗”和“她”均沿用了前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唐太宗”和“她”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024-06-07更新 | 1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639—754年唐朝的人口户数统计表

(1)639—754年唐朝的人口户数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根据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021-04-15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