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256576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活跃】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道德经》

图一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异常活跃”的局面被称作什么?并指出图二反映的老子的理念。

【政治统一】

材料二   昔秦……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为功绩很大)。

——摘编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2)材料二中是谁“蚕食天下,并吞战围,海内为一”?为巩固统一、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推行什么制度?

【经济发达】

材料三   丁同学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

时期北宋
语文《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历史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地理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科技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3)据材料三、指出北宋货币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
2024·江苏盐城·一模 查看更多[6]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闪光芒】

材料一到了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士人们大胆思索,相互论辩,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之间的思想论争被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派之间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岳麓书社版《中国古代史》

(1)列举“诸子百家”的一家,结合相关史实讲述它的影响。

【民主自由传世界】

材料二这份宣言阐明了关于自由、财产和安全的基本原则——“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平等,且始终如此。……国家实质上是所有主权的来源……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达……自由存在于做任何不损害别人的事情的权力中……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这份宣言是革命的基本要旨。它的精神传播到整个欧洲,最后传播到整个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份宣言是什么历史文献?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关键时刻挽狂澜】

材料三

(3)图中历史事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伟大意义?

【当代文化新发展】

材料四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一定要转化为民族自强、发展自强。现在,我们之所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宝库,而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孤芳自赏。如果不立足现实,着眼民族自强和发展自强来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而是片面强调回归传统、回归儒学,那就偏离了我们党增强文化自信的初衷。

——周青梅《理论热点问题》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1世纪的中国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

2018-04-04更新 | 4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关注历史教材的科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016年第1版第二单元目录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问题
(1)材料一中的横线上应该填上什么内容?
(2)材料二中的“这一时期”指哪一时期?根据材料,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022-04-21更新 | 3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注释:指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孝公于是下令国中曰;“宾客”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天子致伯(注释:天子赐予秦王霸主称号),诸侯毕(注释:都,全部)贺

——《史记》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了铁器的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又导致耕作技术有了什么突破?
(2)根据材料二,说说卫鞅入秦前后,秦国有什么变化?导致秦国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这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这种局面发生在什么时期。
(4)以上材料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9-10-16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