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2269301
法国教授、作家瓦尔特说:“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孔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它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它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材料四   9月28日为孔子诞辰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美国休斯敦中国人活动中心举行的孔子图书文化展反响热烈。它集中展示和介绍了孔子文化、孔学思想,通过图片、音像及影视生动展现孔子文化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以及孔学思想对华人世界和全人类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致命的打击”是指哪一事件?它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儒术”的创始人是谁?这句话是汉武帝采纳的谁的建议?
(3)材料三中的“它”是指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它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持续升温,以至于有国外专家慨叹:孔子的大同理想一定能够照亮21世纪以后的未来世界!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研究儒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材料三

史 实结 论
东晋王羲之的《①》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③》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概况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
(3)请将材料三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2024-02-07更新 | 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了解历史名人,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填写下列图表

人物

生活时代

主要贡献

老子

春秋时期

《老子》;政治主张:①

春秋时期

《春秋》;“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蔡伦

东汉时期

南北朝时期

撰写《齐民要术》

南北朝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1)据图表中的信息,判断写出甲、乙、丙“人物名称”。补充完成图表中①和②的内容。

材料二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哪一历史巨著?据材料二,分析他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巨著的原因。

材料三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习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领悟到博采众长之后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讲求书法有己意,从此创出自家体。

--《王羲之的魏晋风度与书法境界》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代表作品”及他本人获得的“赞誉。”据材料三,概括他成功的秘诀(至少说出两点)。
2023-02-08更新 | 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秦汉时期,广大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火耕水耨”、“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的典型代表。并说说该聚落的人们“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从秦汉到南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学派创始人的主张?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023-03-15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