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贞观之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71 题号:3217266
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有何启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人民群众的历史构成了整个历史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哪些统治措施符合这一思想?(各举一例)

材料二   (全面内战时期)当前线士兵在反共战场上遭受巨大牺牲之时,却知道了在农村的家庭的饥饿和不满。“就会产生疑问,他们正在为之战斗的东西是否值得以生命去冒险?”国民党既未给农民(士兵的载体)以任何利益与好处,又未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予以农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实惠——土地,由此激发起十百万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此时“为谁而战”就成为关键了。

——摘编自忻平《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


(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在对待农民需求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结局,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至少写两点)。列举在此期间交通领域的成就一例。

材料四



(4)对材料四的两幅图表进行解读。(指出两幅图片变化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5)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请你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一点即可)
2021-05-18更新 | 2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盛世之治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玄宗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请任意列举两点)

材料二:



(2)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3)材料三中的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和同一家

材料四: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四中的“大唐公主”是指谁?
开放交流

材料五: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5)材料五的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灿烂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诗歌也是社会的反映,郭沫若曾为一位诗人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6)郭沫若对联中赞赏的这位诗人是谁?
(7)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019-04-10更新 | 4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三年,唐太宗想修治被隋末战火毁坏了的洛阳宫殿,给事中(官名)张玄素认为不妥,上书指出:天下刚刚安定,百姓承隋末离乱之后,财力、物力都已凋尽,修建宫殿必然大动功役,他认为如果要营造下去,百姓对朝廷的怨恨恐怕会超过隋炀帝……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


(1)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出于统治的需要,中央政府将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腹里”地区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岭北、辽阳、甘肃、河南、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省互为表里,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

——据《元朝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目的。

材料三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明朝初年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2020-08-08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