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9 题号:8518440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他对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功绩。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谁?其中在军事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材料二   

材料三   



(2)材料二、三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制度?他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定措施巩固统一】

材料四   



(3)结合材料四指出,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地处边缘,使秦国被先进的其他中原国家认为是夷狱,不能参与诸侯会盟,秦孝公曾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当时秦国还是周天子的封地,因而采用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国家政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几个氏族大家手中,政治制度相对粗糙,仍旧是以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为治国方略,结构单一,社会动荡。随着战国诸侯称霸兼并战争时代的到来,各国及时变法,发展迅速,而秦国被落后的生产力所影响,日益衰落。

——赵燕霞、李佳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材料二:19世纪中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商人们的力量逐渐强大,他们日益感觉到,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旧制度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阻碍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就在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显露的同时,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叩关进入江户城,此后,幕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其成为社会其他阶层讨伐的目标。……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纷纷入侵,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日本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

——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1929年已经处于萧条状态的农业收入,从一百三十亿美元下降到大约五十五亿美元,农民的抗议运动甚至暴力运动一浪接一浪。这些问题不解决,资本主义的统治将难以为继。于是罗斯福采取政府干预来解决农业农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当时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电气化、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业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等,如果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的话,其供给将不足。在此情况下,新政以政府干预的形式来提供这些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就是必要的了。

——杜芳、乐波《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在新政期间罗斯福为何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什么?
(4)综上,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2022-05-22更新 | 48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社会的变革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

材料三   战国形势图如下图(ABCDEFG代表战国七雄)


材料四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是哪一字母所代表的人类?北京人遗址对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大道之行”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含义是什么?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3)分别写出材料三图中字母D.G分别代表的国家。
(4)材料四中的卫鞅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卫鞅后来遭秦国旧贵族诬陷最终被新任国君以车裂酷刑处死,他的惨死又说明了什么?
(5)通过以上材料,说说社会发展和政治改革之间的联系。
2019-08-21更新 | 7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内容

项目主要内容


政治
(1)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          特权
(3)改革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        ,禁止私斗


经济
(5)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6)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7)统一           
军事(8)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变法的时间是哪年?
(3)材料二(一)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哪个国家?
(4)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变法影响如何
2017-10-20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