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2 道试题

1 . 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简称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艺术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及行政中心配对正确的是(     
A.浙江省—南京B.安徽省—南昌C.贵州省—贵阳D.内蒙古自治区—哈尔滨
2.甲、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设计”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因素B.地形因素C.河流因素D.市场需求

2 . 为振兴东北经济,东北各地依托冰雪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读东北雪期始期、终期和积雪厚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雪期:降雪最初日期到次年最终日期的天数)

1.下列四个城市中,雪期最长的是(     
A.哈尔滨B.齐齐哈尔C.沈阳D.大连
2.与延吉相比,长春的最大积雪厚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长春(     
A.纬度较高B.地势较高C.植被较少D.距海较远
3.游客参观当地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据图中信息推测,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特点是(     
A.房顶坡度小、墙体厚、窗户大B.房顶坡度小、墙体薄、窗户小
C.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D.房顶坡度大、墙体薄、窗户大

3 . 上海某中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沿图示路线去新疆旅行,并沿途开展研学活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同学们透过车窗看到沿途天然植被景观变化顺序是(     
A.森林—荒漠—森林草原—草原B.草原—森林草原—森林—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草原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沿途经过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关于该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月0℃等温线     ②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③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⑤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⑥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3.到达新疆后同学们发现那里的屋顶坡度与上海不同。据图分析造成此种差异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不同B.气温不同C.民俗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
4 .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为了更好的学习气候相关知识,某校学生开展“揭秘气候的差异”的探究活动。图1、2、3为该活动所需参考资料。阅读图文资料,完成探究活动。



(1)图1中①②③三城市,冬季气温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____。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____,气温年较差越 ____
(2)图2中,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自伦敦向东至基辅逐渐变 ____(薄/厚),主要原因是 ____
(3)图3中,岛屿两侧的甲乙两地在 ____(气候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 ____
(4)通过观察探究的三个活动,可以归纳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

5 . 摩洛哥“Beidane”帐篷(如图),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散发白天的热量,同时将强烈的沙漠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当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完成下面小题。


   
1.“Beidane”帐篷适应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2.“Beidane”帐篷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及主要农业类型最可能是(     
A.城市聚落种植业B.乡村聚落种植业
C.城市聚落畜牧业D.乡村聚落畜牧业
6 .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图文材料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较大聚落的是______,说明其原因______
(2)据图分析,图2聚落分布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

探究二:地形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图3和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图的是图________

探究三:气候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4)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和图6分别为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冰屋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

探究四:其他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5)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从图7的“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图”可以看出:影响该地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条件。

(二)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7 .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有纵横交错的山脉,气势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起伏连绵的丘陵,构成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完下下列各题:图1为我国地形地势图,图2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图3“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


(1)图1中甲地形区为____,乙地形区为____,甲、乙之间的分界山脉①是____
(2)图1、图3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简述对气候的有利影响__________
(3)图2反映我国的地形构成特点是____,简述该特点对发展经济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
(4)写出我国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5)乙地可见独具特色的民居是(     
A.B.C.D.

(6)有人把乙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阿拉伯半岛和该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大。试分析原因。
8 . 中学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名为“环游世界”的网络学习活动。通过上网收集、分析资料,逐步加深对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
学习主题1---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从图上可以看出亮亮到达的地区人口分布____(稠密或稀疏)。但目前该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问题,请列举其中一条。____
(2)阳阳和康康到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较____(大或小)。原因各不相同,试列举说明____
(3)亮亮、阳阳、康康研学交流所见所闻,他们认为各地地理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学习主题2---探究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高大的阔叶林,轻轻的溪流,悬崖边用树搭成的天梯,拉着老藤枯枝的艰难攀接,看不见阳光的阴湿潮热,令人目不暇接的雨林资源,还有稍纵就过的野生动物,一切的一切,给我们一份神秘、一份美丽、一份惊叹。”


(4)上述文字描述的场景是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区的典型景观____(选择填空)。
A.B.C.D.

(5)适应上述气候的民居是____(选择)。
A.B.C.D.

(6)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____
①便利的交通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荒漠④气候湿热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9 . 2023年4月24~26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聚落与环境】

亚洲历史悠久,其中两河流城、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下方图1为亚洲三大文明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两河流域传统民居图。



(1)由图可知,影响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试简要说明原因,____
(2)两河流域属热带沙漠气候,因此这里的传统民居具有窗户____(大/小)、墙壁____(厚/薄)的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创造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


(3)请列举两项世界文化遗产:________
(4)亚洲三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请你献计献策。
10 . 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过程中,逐渐与周围的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共存关系。读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亚欧大陆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2)沿40°N,自东向西依次经过____气候、____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注:多次经过同一种气候,只写出第一次经过的气候类型即可)。其中,垂直变化最明显的是____气候。
(3)A、B、C三地的景观差异如图所示,这主要是受____(气温/降水)的影响。冬季时,乙国南部有时会发生水灾,由图可知乙国南部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___
(4)甲、丙分别是东南亚和北亚地区的景观图,请从甲、丙景观中任选其一,描述其服饰或民居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