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微观现象解释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是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所学的实验进行的改进。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图2是用注射器改装的实验,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1)图2实验相对于图1来说,有很多的优点,其中把红磷分成很多份,其优点是_______
(2)t1~t2时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实验二:探究分子的运动

图5和图6是两位同学对课本实验(如图4)的改进。
(3)甲同学利用图5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上部先变红,他通过分析,认为原因是________
(4)乙同学利用图6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______(填实验现象),并且右边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比左边变红的速率快,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023-11-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2 . 学习了分子知识后,化学小组对分子的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
   
【设计实验】
(1)小华同学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b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a烧杯和c烧杯内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干是小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并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2)请完善下面的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I.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为无色酚酞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Ⅱ.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C试管中的溶液变红,且C试管中溶液变红速率比B试管快分子是运动的,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

【反思交流】
(3)E试管的目的是______
(4)图乙实验与图甲实验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
【拓展应用】
(5)运用分子的性质可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请运用该实验探究出的分子的性质对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加以解释:______
2023-11-05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1与课本中探究实验相似,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等结论。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探究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2)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改进前的优点是________。(合理即可)
2023-1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
4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开展了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白色固体。
②浓盐酸是大量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得到的液体。
③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物质。
【进行实验】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相同滴数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甲:
\
                         图甲                                                     图乙
【解释与结论】
(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______。出现白烟的位置更靠近左边说明______
【拓展延伸】
(2)再取一根V型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相同滴数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乙、图乙实验中,最先出现白烟的位置与图甲实验相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反思评价】
(3)上述两实验均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均是为了防止污染空气。以下被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填字母)
A.臭氧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2023-11-0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5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图I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此实验说明___,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中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6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_________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分子性质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分子运动的特点
【操作与分析】

(3)按图1连接好实验装置,打开氧气传感器,测得前3分钟曲线为图2中AB段,请从分子的性质角度回答氧气体积分数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用双手给塑料瓶加热2分钟,测得曲线为BC段,对比曲线AB和BC可知:温度升高,分子____________
(5)松开双手并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得曲线为CD段,对比AB段,请分析CD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更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通过化学反应探究分子数目与压强的关系
【操作与记录】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并确保其气密性良好。
  
操作1:将5mL水一次性注入到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滤瓶内,轻轻振荡,发现95℃热水无明显变化。
操作2:若将操作1中注入的水改成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相同实验,观察到95℃热水立即沸腾。
【分析与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6)设计操作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7)95℃热水立即沸腾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
2023-11-01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A卷·考点通关练)-【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层训练AB卷(沪教版·全国)
7 .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并展开了拓展性学习与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滴
无色酚酞溶液
小烧杯A中溶液颜色为无色
②从小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
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
______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5 mL浓氨水,用一
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
____
   
【实验结论】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拓展探究】兴趣小组对课本中的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展开拓展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④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
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另取2支
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
带橡胶塞的导管按装置甲,乙连接好,
并将乙装置的浓氨水放置在盛有热水的
烧杯中(如图所示)
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对比课本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填一点)。
(2)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5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
   
8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1)实验Ⅰ中,观察到烧杯_______(填“甲”或“乙”)内液体变红色,这一现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为_______
(2)为何实验Ⅰ中另一烧杯内液体不变红色,某同学提出可能与分子运动速率有关。
探究一: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Ⅱ中,观察品红扩散速度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_(填“快”或“慢”)。
探究二: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的关系
【猜想假设】猜想1: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
猜想2: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慢。
【查阅资料】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会产生白烟,即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②氯化氢(HCl)分子质量大于氨气(NH3)分子质量。
【设计实验】
步骤现象结论
组装实验Ⅲ装置,在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置沾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观察现象。玻璃管_______(填“A”、“B”或“C”)处先看到白烟猜想1正确
【反思交流】①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②实验Ⅰ中,另一烧杯内液体不变红色,是因为_______(填“酚酞”或“氨气”)的分子质量很大。
③从研究分子性质角度,实验Ⅲ较实验Ⅰ的优点是_______(填序号)。
A 可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B.可证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节约药品,操作简单                    D.可证明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9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说明了______
【分析讨论】
①若实验Ⅱ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Ⅱ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①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
②对比图Ⅲ和图Ⅳ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___
2023-07-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10 .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1)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B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
(3)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改进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4)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
【实验三】
(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____
2023-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