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材料三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当时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 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1)材料一中的“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字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青海省海东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2 . 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围绕这一主题,某校同学对长城进行研究。
任务探究一【长城修筑和长城作用】
时代

史料内容

摘自文献



战国

“赵武灵王变俗,穿胡服,习骑别,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

代阴山下,至高朗为塞。”

《史记》

秦朝“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表万馀里。”

《史记》



秦朝

(秦)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但是对保护北部边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也起了积极作用。
晁福林主编《中国
古代史》(上)
任务探究二【长城精神和长城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有采国歌的发展历程:

历史时期

主要由料

文献来源

近代后期《义勇军进行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电影《风云儿女》 的主题曲,由田汉作词、轰耳作曲。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   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词句伴着雄壮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强烈心声,激励着中华儿女挺起脊梁、众志成
城,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均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草案)》的说明
——2017年6月22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 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
1949年9月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决定,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
歌。
2017年6月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任务探究三【长城保护和长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修筑长城的条件和历史作用。
(2)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长城”蕴含的价值。概述《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长城地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昨日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伺牛者资劳两个月。”秦朝这些规定(     
A.说明地方行政运行规范有序B.反映了法律制度非常完善
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确保了封建国家稳定发展
7日内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诞生了许多围绕长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长城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创作于1934年的《前进歌》中唱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做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

——摘编自魏晓雪、刘丹《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7日内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材料二、写出一例,汉朝时期促进中原与“西部贸易交流”的史实。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哪个民族开始形成?

材料四   

(3)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上采取的哪两种方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6 .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演绎出统一多民族发展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扎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著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所学在材料一中任选一位人物,阐述其建立或拓展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举措。(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唐民族政策及有关史实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清中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武城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交融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空纵览】

材料一   

【文字史料】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交融,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的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实物材料】

材料四   

【表格归纳】

材料五

时间事件
1653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684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世纪80年代两次雅克萨之战
17世纪后期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救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的驿路交通网。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概括相关中外道路建设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请再列举促进古代交通的大型工程一例,并阐述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都从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一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文物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他的什么建议?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两点)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图,任选中国古代史某一个具体时期,在通史时空构建图上补充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具体史事,依此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围绕所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具体史事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示例】
具体史事:①郡县制;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
观点: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论述: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秦朝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事和观点。)
2024-05-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