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减轻刑罚B.崇尚节俭C.重视法治D.休养生息
2 . 朝代更替,历史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在公元前1046年的长平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长安。
(4)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3 . 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有着重大价值。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材料二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吸收了秦王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的教训,转而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取得了社会政治趋于安定、经济复苏、文化教育有所恢复的较好局面。

——摘自刘新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______《论语·颜渊》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阅读材料二,此家学派的思想在国家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
(2)写出材料三中“儒家”的思想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不但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请你举两例他关于教育的观点?
(3)依据材料四概括我们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重文轻武政策B.文化专制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2023-10-07更新 | 725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写出种植上图中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织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说出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事件名称,列出材料所描述的该事件的措施两项。

材料四:汉初,“民失所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4)概括材料四描述汉初的社会境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五:“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5)说出材料五描述的西汉出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
(6)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对我国经济建设提两点建议。
6 . 统治者的施政方针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剖腹等10多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西汉初年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三   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3)材料三描述了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社会发展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统治者采取的哪些具体措施推动了此时期经济发展?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统治者怎样施政才可以推动国家发展?
2023-10-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中心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在位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和汉武帝B.汉文帝和汉景帝
C.汉高祖和光武帝D.光武帝和汉献帝
2023-08-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由此可见,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高祖刘邦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 汉文帝和汉景帝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可见,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严刑苛法C.盐铁专卖D.北击匈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求得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真理。

—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在“民心”问题上的主要主张。

材料二: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摇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在民本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发展就比较平稳;凡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以致尖锐对立的时期,社会就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的灭亡。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3)结合所学知识,用夏商周时期的史实从反面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统治者重视“民心”“民本”的根本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