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黄河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国家治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材料一文献相关知识内容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③,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倾邻国而雄诸侯④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主要治水次数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
次数68156241620

——摘编自整理自冀朝鼎《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


(2)依据材料二,指出治水次数最多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次数多的原因。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

——《魏书》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列举该事件中促进民族交融的具体措施。
2024-03-0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项水利工程的主体,是将岷江的水流分散,内江水引入灌县城南,用于灌溉。李冰又命人将卵石累叠在河床底部,使大堤得以建成,并能承受巨大洪水的冲击。工程修成后,极大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环境。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主要治水次数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
次数68156241620

——整理自冀朝鼎《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米(稻)、菽、麦、胡麦、胡麻、大豆、小豆、香粳、粟等,其中有的作物在此前仅限于北方种植。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写出这项水利工程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治水次数最多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魏晋南北朝以来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03-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是(       
A.长江流域B.西北边疆地区C.黄河流域D.西南地区
2023-12-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如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治制度完备B.商业繁荣
C.农业技术进步D.文学艺术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

——选自《历史七年级》

材料二   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黄河、汴河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汉武帝时开凿了漕渠和白渠。漕渠自长安至黄河,长约三百里,既可灌溉田亩,又可通漕运。白渠引泾水入渭水中,可灌溉良田万余顷。

——选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之后,汉朝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后人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唐朝时海上交通线发达,对外贸易兴盛。在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被西夏、吐蕃所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繁盛。元朝时,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1)材料一反映秦朝创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朝农业发展在哪方面的表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6 . 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成为最发达的地区。黄河下游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等,还发现了大量腐朽的粟类谷物,其窖藏总量多达十万至十五万斤之间。同在黄河流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的碳化粟品种之优良令人赞叹。

——摘编自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1)依据材料一,说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发达的表现。

材料二       战国时期,技术革新带来了农业生产革命性的增长,集权制度建立也使得大型水利工程的建造成为可能。秦国郑国渠的修建使泾河流域变为肥美富饶的农田,使关中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基本经济区,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与战国时期“技术革新”相关的史实。说出郑国渠修建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布诏令,“农为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故为通沟渎、蓄陂泽,所以备旱也”。其统治期间修建的漕渠使长安与黄河下游的航运距离缩短了2/3,白渠灌溉面积达4500余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的治国思想。说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的作用。

材料四       黄河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一种独其特征的地域文化主体。之后,黄河统的建立和巩固,黄河文化综合各地域性文化融铸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主体。之后,黄河文化又不断吸收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各族文化,如羌、匈奴、羯、氐、鲜卑等,还与南方的百越、巴蜀、楚文化等相结合。

——摘编自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4)依据材料四,概括黄河文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特点。
7 . 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_________
(2)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_________
(3)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_________
(4)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__
(5)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_________
8 . 治理黄河令黄河800年未改道的是( )
A.汉武帝B.李冰C.王景D.史禄
2021-1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永兴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两汉时期比较重视治理黄河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A.汉高祖   汉武帝B.汉武帝     汉明帝C.汉文帝     汉武帝D.汉景帝
2021-09-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十一中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我国北方的水文情况在秦汉时期变化明显,“河”在这一时期改称“黄河”,包括据说可以行驶高十余丈楼船的昆明池在内,关中地区原木密布的湖泽陆续消失。这种变化是由于当时
A.少数民族迁居中原B.人口大量往南迁移
C.黄河流域战乱频繁D.北方农业过度开发
2021-05-06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中山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