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2024九年级下·陕西·专题练习
综合题 | 适中(0.65) |
1 .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工程。下图分别为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隋大运河示意图》可知,隋大运河是以____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____。(将序号所对应的城市填在横线上);元朝大运河的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为____

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   运河是人工河道,具备农业灌溉的机能,农民多用河水浇灌农田园圃。运河亦是南北交通动脉,拿山东运河区域来说,由于交通便利,明代许多商人从南方贩运棉布到山东,同时在这里收购棉花运往南方,由此刺激了山东运河沿线农民种植棉花的热情。其中不少州县,棉花成为主要农作物,粮食消费则完全依赖于市场。另外,农民大量种植烟草、林果等,改变了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运河沿线农民种植的粮食作物也大量进入交换领域,有的被贩运到外地,有的成为当地手工业生产的原料。

——改编自李泉《京杭运河与明清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以江北运河区域为中心》

(2)依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对隋炀帝是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或一分为二);诗人皮日休之对隋炀帝所持态度的依据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大运河对农业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
2024-04-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陕西卷)-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2 . 某班布置“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主题展板,同学们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地方治理篇A.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B.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D.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治国方略篇材料一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朝儿童发蒙念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民间流行的俗谚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宁可《宋代重文轻武风气的形成》

治国能陈篇

          

(1)请按照示例,将地方治理篇中的相关内容按照所属历史时期,放入相应的板块。
示例:板块一西汉时期A
板块二唐朝时期____
板块三宋朝时期____
板块四元朝时期____
(2)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哪个方面推行的革新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3)材料二中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北宋的什么政策有关?
(4)想要了解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可以学习“治国能臣篇”中哪位人物的事迹。
2024-05-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4九年级下·北京·专题练习
3 .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在地方上,秦实行①____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初,曾在各地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诸侯国与中央形成了严重的对抗,以至演变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听命于朝廷,诸侯王的行政权被剥夺。同时,颁布②____,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说说两项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   拓跋鲜卑仿魏晋以来的官僚体制,陆续吸收汉族士人进入北魏政权,并极力弘扬、发展儒学。唐朝“洛阳家家学胡乐”,制契丹文字,尊孔子,推动文化发展。自辽太宗后,辽朝开始采用中原的制度、文化、礼仪等,开始进行汉化改革,如施行三省六部制,推动了金朝文化的发展。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中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整理自冉诗泽等《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思想在少数民族中的实践研究》

(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交往的内容。

材料三

时期史事
元朝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置土官(也称土司,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西藏地区宗教领袖之一)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朝设置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各级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藏地区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在各自范围内享有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明、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共性。结合所学,列举清政府加强边疆管辖的其他史实。
(4)结合所学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2024-05-03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 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1)诗句中的“唐宗”指的是谁?他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样的盛世局面?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材料二   在中国浩瀚的辞海中,“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名落孙山”这些词都跟一种制度有关。


(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指我国的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它诞生于哪个朝代?

材料三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北宋曾翰《退将诗》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建立北宋的皇帝是谁?宋朝防止武将跋扈而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材料四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4)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谁?
2024-03-3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族(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檀新林《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阅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   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元朝建立后,其都城是我们今天的哪里?。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23-10-27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百姓不愁口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皇城内“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蕃市”“蕃学”,并在主要港口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高宗末年,海外贸易税收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摘编自北师版七下教材

材料三   为进一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发达的驿路交通系统。多条驿路及交通路线的开辟,不仅加强了边疆和中原的管理,推动了草原上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开辟了欧亚草原向世人敞开的新世纪……“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摘编自(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1)根据材料一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朝设置“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及概括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的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举一政治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并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元朝驿站交通的积极影响。
2023-09-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沁园春·雪》里有这样一句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一代天骄是指谁?他是哪一少数民族?
(2)元朝的建立者是谁?元朝定都在哪里?元朝最后灭掉哪个政权完成了统一?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
(4)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
(5)琉球,指现在的哪一地区?元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
2023-08-1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英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所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哪一民族的关系?该史料所表述的历史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   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对地方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朝在西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

材料三   如下图。


   
布达拉宫壁画居民:达赖五世赴京觐见顺治帝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设置哪一机构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材料四   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4)结合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哪些智慧?
2023-08-2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都城——历史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代诗歌中的长安城(节选)

《登观音台望城》(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寄汴州令狐相公》(王建)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元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杜甫)九天阁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摘编自《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宋代东京城平面示意图及介绍

   

材料三:大都的确立,无疑将这座位于传统中原王朝北方军镇与商贸中心的城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庞大的大一统国家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从此之后这里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中心,时至今日它的政治地位仍是无可取代的!同时,它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中心,既有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森林文明的融合又兼具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以外文明的汇聚,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摘编自王新迎《忽必烈的抉择: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元代定都》

材料四:明朝北京城示意图及介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长安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体现的大唐气韵。
(2)根据材料二,提取北宋东京城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大都的确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北京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体现的政治理念。
2023-07-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未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依据及其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2)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及影响。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录取数员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① 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3)结合所学将材料三图示中的①补充完整。依据图表概括从唐代到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

材料四   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此举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经济上,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司管理农业,采取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发展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禁止军队占田和妨碍农时;文化上,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推行科举制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什么改革建议?其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2023-09-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独山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