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词和元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7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诗词可抒情言志,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都极言家国之痛。这“痛”的政治原因是(     
A.南宋偏安一隅B.南方战乱不断C.签下澶渊之盟D.文人爱好各异
2024-04-28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以下文学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
②……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盖了窦娥尸首。——《窦娥冤》
A.汉赋和唐诗B.诗经和元曲C.宋词和元曲D.小说和元曲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除此之外,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绘画成就也很突出。推动宋元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士”阶层的壮大B.政府政策的支持C.商品经济的发展D.文学艺术的成熟
2024-04-28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三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与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节气性、稳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固定在每年规定的节点。每当节日到来,都会伴随着先民的祈祷仪式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仪式被固定下来,成为传统节日。很多中国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中国人民对伦理亲情的重视以及对血缘纽带的依赖,例如中秋节的设立就为人们实现阖家团圆提供了契机,人们在祭月、赏月、吃月饼中体会家族亲情。另外,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

——摘编自鞠佳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究》

材料二   宋杂剧为无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与社会”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相关史实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4-26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024九年级下·江西·专题练习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某校要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校本教材,小明拟了“豪放婉约长短句”的小标题,该标题应该填写在(     
A.第一章先秦B.第二章唐朝C.第三章宋朝D.第四章明清
2024-04-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江西卷)-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统计,现存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多达11种,剧中包公不仅是公正法庭、廉明清官的代表,还赋予他沟通阴阳两界、日断阳、夜断阴的能力。这体现了元杂剧(     
A.真实反映元朝社会黑暗B.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
C.呈现哲学化思辨化色彩D.承载着民众的愿望诉求
2024-04-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五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7 .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他们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制,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物理学奖宋代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鼎盛期。曾当过大宋“社科院院士”(馆阁校堪、集贤校理)的科学家苏颂,最有资格问鼎1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在工程学与天文学上有着深刻造诣的大学者,于1092年成功组装出一个集观测天象、计算时间、报告时刻诸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机械

——水运仪象台。

颁奖词:人类对于自动化技术的渴望无疑是推动历史的最大动力之一、苏颂做出的贡献使得人们运用精密的仪器完成自动化划分时间刻度成为可能。他还将时间的流动与天体的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未来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带来了启迪。

——摘编自吴钩《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

(3)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你准备把奖项颁发给哪一宋人或宋人群体?请仿照材料三、简要阐明理由,并写出颁奖辞。(要求:任选一个奖项进行说明,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注: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2024-04-2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C.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D.关汉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024-04-23更新 | 13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夏津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材料反映的宋词兴盛的客观条件是(     
A.政治环境的宽松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壮大D.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4-04-2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024九年级下·江苏常州·专题练习
10 . 人口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数量】

材料一   与前代户口相比,两汉人口最高为五千多万;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人口六千万上下,这些人口创造了汉唐盛世……到宋徽宗年间,户数超过两千万,每户以五口计算,人口已超过了一亿,远远超过汉唐,几乎是汉唐的两倍。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摘编)

【人口迁徙】

材料二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1120年代由金朝入主中原造成的“靖康之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人口结构】

材料三   城市建置中坊市制的崩溃于宋代,更为市民阶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由的发展空间。……(元代)出现了代表市井文化较高成就的元杂剧和散曲。明代中叶以后,发达的市镇经济为市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市民在数量上的急速增长,在壮大市民阶层的同时,在“质”上也发生了与宋代市民阶层明显不同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已有了迎接近代曙光的勇气。

——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哪位皇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六千万上下”人口创造的唐朝盛世局面是什么?北宋时期人口明显增加,写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分别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转变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明时期逐步发展壮大的新阶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据材料三、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市井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024-04-21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真题重组卷05(常州专用)- 冲刺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重组卷(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