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仔细观察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位于山东省境内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叫什么?图二中位于今天河北省的是哪两国?
(2)请结合图二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周游,把你游历的东南西北四个诸侯国的名称写下来。
(3)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诸侯国在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021-04-12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单元测试卷2-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2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犁牛耕的推广B.商鞅变法的实施
C.都江堰的修建D.秦朝统一的完成
2021-04-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单元测试卷2-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 . 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
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
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2021-04-1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单元测试卷2-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4 .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合作探究:论从史出】

小灵同学所在小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请你依据材料作扼要阐述。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拓展提升:古为今用】

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后,老师又提供了一则新闻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发表观点。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04-1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测试卷2-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5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是
①北魏建立后,鲜卑人深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②北魏主张灭佛,限制寺院经济,减少了消耗,增强了国力
③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④北魏最高统治者一直提倡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地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04-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测试卷2-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B.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C.加强对经济和政治的管理D.推行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政策
2021-04-0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测试卷1-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材料三: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诸侯应履行的义务和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有何地位?任选一个学派,简述其思想主张。
2021-03-19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六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与社会试题
8 . 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东汉末年,西域文化传入我国,史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竞为之”。493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

——摘编自朱大渭《群雄纷争频繁更迭——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并概括修筑长城导致“老百姓咒骂皇帝”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并指这种现象的意义。
(3)综合二则材料,说说我国民族关系的变化。
2021-03-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十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与社会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魏书》

材料二 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飞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4)材料中所反映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1-03-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19课 东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10 . 孝文帝改革时,在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族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忘掉自己的语言、与汉民族通婚的风潮。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A.使北魏统一了北方B.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C.得到贵族的大力支持D.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
2021-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19课 东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