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耿介《花的事业》一文,完成小题。

花的事业

①又一个春天来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每一年的春天都是这样吧!

②搬到阳光小区已经两年了,桃花、杏花两度开放便是见证。这个小区,也是退休老人较多,他们总是有些时间侍弄侍弄楼房周围的空地,只要是空着的地方都是他们一显身手的地方:这一块种上几把大葱,那里栽几棵薄荷,茄子、辣椒也有的,看上去老是那么新鲜、诱人。当然,两楼之间种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树木。洋槐、白蜡多是小区美化时就种上了的,居民们居住之后便在楼前楼后栽上自己喜欢的树木,而且都是早早开花结果的,像桃树、杏树、海棠之类。

③春天刚一开始,这些树便迫不及待地在枝头打起花苞,几天的阳春日光,花苞打开,各种花次第开放。楼东角条件最为理想,字的商贸楼将住宅楼裹住,阻挡了北风的寒冷,阳光也是每天早早眷顾,往这里送来满天的光,满地的暖。这里的桃树、杏树哪里肯负得春光,春光到处,粉的像霞,白的如雪,成堆成山。每天上下班从树下走过,我总喜欢将鼻子凑近花前,深深地吸上一气,便满意地移向下一朵,下一棵。树主人微胖,魁梧健壮,开花结果时节,他每天都要早早地坐在楼前长椅上,用目光迎送每个花前走过的人。您的花真香啊!”“您的花好美啊!主人憨憨一笑,分明已是如醉如痴。

④北方的春天是多风的,而且必有两三场大风吹过,春天才颠着轻盈的步子走近人们。入夜,西北风携着黄土高原的轻尘,载着内蒙古大草原的料峭,又一次考验这大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一夜大风,号呼声让人感觉回到了深冬。忽然,我想起了那花,那一树的桃花、杏花啊,怕是要落尽了吧?!

⑤清晨,风已过去,但仍有余威,大地却如经历一场劫难。花落了,落的很多。那一地的白,一地的粉,花朵、花瓣、花蕊,一片片、一层层、一堆堆,含着自己的芬芳,随风旋舞。风啊,你要掳去所有的花朵吗?我喉咙嘶哑,似乎也找不到一个答案,只有悲伤,向着每一朵花儿……

⑥抬起头,那树依然随风抖动,枝条上依然有花,向着天空,向着太阳,陈说昨夜的风,陈说昨夜的自己。花的旁边是一抹绿,是绿,是叶子,它们就是那花的使者,让花儿在枝头盛放。花朵在经历了昨夜的狂风之后,有的缺了一片花瓣,有的已经没有了花瓣,只剩下光秃秃的蕊柱……然而,每一朵花都昂着头,稳稳地挺立,她们也更加坚实地抱紧枝头,让自己与树浑然一体。为了明年的春天,哪怕只剩下我一个,我也一定要结出果实!望着那顽强的花儿,我几乎要落泪了。是啊,花儿是带着结果的使命而来,哪怕只剩下一朵,那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允诺。落花呢,在旋舞,她们并不曾离去,那是落花的告白:我们生来就是要落去的,只有我们落去,才有枝头累累硕果。再见了,化作春泥就是我们的使命。无论开放还是落去,都是花的事业。

⑦此时,天晴了,蓝天下,枝头的花朵开放着,那怒放的生命璀璨成满天的云霞……

1.文章第③段作者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描写春天里的桃花杏花的?写树主人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一朵花都昂着头,稳稳地挺立,她们也更加坚实地抱紧枝头,让自己与树浑然一体。
3.标题“花的事业”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结尾段中“枝头的花朵开放着,那怒放的生命璀璨成满天的云霞……”一句的理解。
2024-01-19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竖向开启之天津解放桥

①天津解放桥又称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该桥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南通紫竹林租界地。跨越海河。又国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所以多时称它为法国桥。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正桥。1949年,改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解放桥是一座可竖转开启的金钢结构桩,建于1927年,为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桥全长约97m,桥面总宽19.5m,桥跨分三孔,两边孔长均为24.232m,中孔为长46.94m的开启跨。

③开启跨采用芝加哥市施尔泽尔•威康先生于1893年所创的双叶施尔泽尔式立转式开启体系,这一体系由齿轮组、动轮、齿条、弧形梁、齿座梁、平衡块等组成。开启后,不占用航道,最大开启角度约85°,能提供42.7m宽的无限高通航空间。

④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桥梁每年或隔年试开一次。后来由于海河市区段无通航巨轮的要求,故至1970年解放桥停止了开启。从1927年到1984年,钢梁已锈蚀严重,尤其在阴角、板边间、铆钉周遍及难以达到的空间锈蚀相当严重。开启部分的传动系统已不能运行,电力系统也严重老化。

⑤跨入新世纪,天津市启动海河综合开发,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带,需要对进行系统的修复与加固,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维修加固按修复如旧的原则进行,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根据天津市海河综合开发规划,海河为Ⅳ航道标准。综合过桥交通量、通行的船只规格(大部分为小型游船),采用“小船自由通行、大船开启通行”的通航策略。

⑥2005年开始,对其进行为期8个月的整修改造,恢复了手动和电动开启功能。2006年底维修后的解放桥恢复通车,修复后不仅能满足当下的交通需要,而且为海河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津“解放桥”,顾名思义是解放后启用的名字,之前曾叫“法国桥”“中正桥”。
B.解放桥是海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C.开启跨采用芝加哥市施尔泽尔•威廉先生所创的双叶施尔泽尔式立转式开启体系。
D.解放桥装修改造后,不仅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而且小船大船都能开启通行。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桥是一座可竖转开启的全钢结构桥,建于1927年,为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下定义)
B.桥跨分三孔,两边孔长均为24.232m,中孔为长46.94m的开启跨。(列数字)
C.这一体系由齿轮组、动轮、齿条、弧形梁、齿座梁、平衡块等组成。(分类别)
D.2006年底维修后的解放桥恢复通车,修复后不仅能满足当下的交通需要,而且为海河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打比方)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加点词“之一”说明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不止一个,还有很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⑤段中加点词“其”指代的是修复与加固后的新的解放桥。
C.第⑤段中加点词“修复如旧”的“旧”,指的是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不仅介绍了名称及结构,而且介绍了整修改造的相关情况。
2024-0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藏在“俗气”里的温情

吴明松

①今年夏天,刚退休在家的母亲兴冲冲地报了团,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②几天后,她给我发回了在景区拍的照片,我打开一看,只见她穿着一身绿裙子,脖上却“飞扬”着惹眼的红纱巾,我打趣地回了句:“红配绿,真俗气。”估计是惹母亲不悦了,半个多小时过去,她都没有回复我。一句无意的调侃,竟伤了她的爱美之心,我有些自责,忙给她补发了句:“不过,您在那群老太太中是最靓的!”果然不久后,母亲给我回了个笑脸,继续欢天喜地地跟我聊着旅行中的趣闻。

③母亲的“俗气”,由来已久。想起我五年级那年,全家人从平房搬进了小高楼。高兴劲还没有过,母亲就弄回来十几个泡沫箱,往里倒满土,大大方方地在阳台这方寸间种起了蔬菜瓜果。眼见隔壁人家的阳台常年花团锦簇,我满心羡慕。于是,我向母亲建议:“妈,隔壁李阿姨在阳台种花,花开的时候,整座楼都透着香呢!您就不能学学吗?”

④母亲却不以为然,她一边侍弄着蔬菜们,一边说道:“花太娇贵,开得慢慢悠悠的。急人!哪像这些蔬菜,不怎么打理就齐刷刷地长,还净给我们带来好处呢。”“妈,你可真俗气!”我气喘地丢下一句话,就跑开了,哪管身后惊愕地杵在原地的母亲。

后来在餐桌上,母亲种植的番茄、胡萝卜、香芹轮番亮相。或炒、或地、或蒸、或凉拌,把全家人一年四季的食谱弄得青青翠翠,绿意盎然。一饱口福后的我也慢慢接纳了母亲的“俗气”。

⑥我二十八岁那年,要成家了,母亲自告奋勇,为我和妻子选了一些新婚用的碗碟杯盘。我一看哭笑不得,洁白的瓷器上竟印着大红大朵的花,这哪是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呀?刚想嫌弃她的“俗气”,她却抢了白:“你们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欢欢喜喜的!”看着她沉醉在自己的审美世界中,我刚想嫌弃的话又咽了回去。好在妻子是个善解人意、性格颇佳的人,只是宽和地笑笑,默默收下了婆婆爱的礼物。

⑦“叮咚”,手机的提示音响了,将我从回忆中扯了出来,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视频中,她给我展示了自己的“战利品”——她在夜市为孙儿买的一个小花鼓,样式看上去土里土气的,敲起来却清脆作响,我冲她一笑。

⑧母亲的“俗气”,是深谙生活智慧的表现,更是对家人的温暖慰藉,即便有些“土”,却温润如玉,明丽照人,值得去珍惜。


(1)全文多次写到母亲的“俗气”,请分条概括母亲的“俗气”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后来在餐桌上,母亲种植的番茄、胡萝卜、香芹轮番亮相。或炒、或地、或蒸、或凉拌,把全家人一年四季的食谱弄得青青翠翠,绿意盎然。
(3)联系全文,具体说说藏在“俗气”里的温情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我”多次嫌弃妈妈“俗气”,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情。
B.文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回忆自己儿时的往事,表现出妈妈与李阿姨戴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C.文中的“妻子”是个善解人意之人,与“我”急躁的个性形成对比。
D.文章开头调侃母亲的“俗气”,在最后却抒写了对母亲的尊重与珍惜之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E.这篇散文语言风格亲切朴实中略带一点活泼,让读者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感受到温情。
2024-01-1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柿子挂满山岗

洪忠佩

①寒露,风搭在弦上,与银杏、鸟柏、红枫一起在山岗奏起深秋的曲调。在悠长的曲调中,一树树柿子吸饱了阳光,橙黄中泛起红色,仿佛油彩。这样的斑娴、明艳在白墙黑瓦的宅子周围蔓延,山岗与村落融合成了一个调色盘。

②故乡宅山村是原生态的山村,人家是“宅”在山腰上、“长”在树荫下的。树荫浓密的,当属高耸粗壮的香樟、楠木、木荷、槠树、拷树、豹皮樟、红豆杉。那隐于树林之下的古道、路亭,与山村是连成一体的。他们既种苞芦、番薯、辣椒,又种茶叶、油茶、板栗、柑橘、柿子。

③“七月米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秋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柿子宛如灯盏,透着暖人的光,每家每户都忙着采摘。等待果实成熟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一旦果实进入成熟期,时间又不等人。俗话说“割禾抢时,晒谷抢天”,采摘树上的果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④背篼、竹篮、箩筐都派上了用场,上树的上树,提篮的提篮,挑担的挑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想象,在那么陡峭的山坡上,还要爬上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柿子树,再去采摘,若是没有多年练就的功夫,是无法做到的。

⑤倚在树权上的伙伴眼尖,一下子看见了我,他挑了一个成熟的柿子扔过来,算是打招呼了。他笑道:“摘柿子总感觉手脚和眼睛都不够用,明明是一杈一杈去摘的,结果发现枝头还有‘瞎眼柿’”。我剥去柿蒂,撕开薄如蝉翼的柿皮,鲜红的果肉立即显露出来,一口下去,甜滋滋的,果汁饱满,果香充盈口腔。

⑥柿子树下的小孩呢,一个个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专挑成熟的柿子过着嘴瘾。

⑦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闲着,他们趁着天气晴好,专挑较硬的柿子,一一削去柿皮,在竹盘竹簟中晒起了柿饼。他们刀法轻柔而娴熟,没有半点拖沓。在笑谈之间,在弥漫的果香中,所有的辛劳都消散了。

③柿饼制成后是扁扁的,起皱,泛着一层白霜,掰开却色如琥珀,吃起米甜而不腻,软糯而有嚼劲,隐隐透出干果独有的清香--这是辛劳与阳光的造化。

⑨偏于一隅的宅山村,自从几年前水泥公路从山下铺到了山上,节假日上山采摘的城里人多了,上门收购的商户也来了,还有人以柿树和山村为背景用手机进行直播。宅山的柿子,可谓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了。

⑩宅山村,丰收之年产柿子上千斤的农户比比皆是。只要树上能够长出柿子,就无需考虑怎样去销售。

⑪柿子在当地还有个俗名--鸟儿柿。宅山村被群山包围着,山多,意味着鸟多,而柿于正是鸟类喜食的果实。对柿子最为贪嘴的,莫过于山斑鸠、白头鹎、红嘴蓝鹊。它们立在枝头啄食柿子时,尾巴一翘一翘的,仿佛被柿子的味道迷醉了。

⑫山风拂来,阳光斜照。远远望去,很难判断让柿树枝丫抖动的,是鸟,是风,还是采摘柿子的村民。那一刻,浮现在我眼前是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还有红彤彤的日子……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0日,有删改)

1.作者描写了哪些和柿子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④~⑦段的内容概括。
2.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在悠长的曲调中,一树树柿子吸饱了阳光,橙黄中泛起红色,仿佛油彩。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柿子挂满山岗”题目的含义。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2024-01-15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芦花雪》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雪

王 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②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③晨光微露,我沿着出城的公路骑行。村庄笼罩在薄雾当中,乡道上行人稀少。穆柯寨仿佛还在沉睡中,显得幽静而质朴。

④我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倩影。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踏上了小船,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飘扬的芦花飘落在浅水里水鸟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觅食的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投映在我宁静的双眸中。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这是宁静无闻的相守,让人觊觎。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⑪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⑫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⑬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09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段引用“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
3.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倩影。
4.为什么芦花雪能让作者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1-14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优容大臣

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厚待儒臣,如张文端英、高江村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与李文贞光地谈《易》,每至子夜,诸侍从多枕戈以待。又枉法诸臣,可宥者必宽纵之。如明相虽贪擅,上念其筹画三逆之功,时加警策,终未置之极典。徐健庵乾学昆仲与高江村比昵,时有九天供赋归东海,万国金珠献淡人之谣,上知之,惟夺其官而已。尝谕近臣曰:诸臣为秀才,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其明通下情若此。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优容:宽待,宽容。②溪刻:刻薄、苛刻。③李文贞:即李文贞公,光地。④宥:宽容,饶恕,原谅。⑤贪擅:贪财擅权。⑥筹画:筹措,筹办。⑦徐健庵乾学:徐乾学,号健庵。⑧昆仲:旧时称人兄弟。⑨比昵:亲近。⑩徒步布素:平民的代称。⑪高轩驷马:显贵者所乘之车。⑫驺:古代贵族的骑马的侍从。⑬同“资”, 财货。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宥者必宽纵之   苟:_________
(2)徒步布素             皆: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知之,惟夺其官而已。
3.请结合原文分析,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1-14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拾忆

苏黄婉儿

①也许是性本爱丘山,也许是在城里的水泥盒子待久了,我时常想起三十多年前那段乡居的日子。

②相比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我更喜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很怀念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那种不紧不慢、恬静淡然的田园生活。

③老家屋前有个一百来平方米的院子,用红砖砌起一人多高的围墙。院子里,种有四季常开的月季花、凤仙花、太阳花,还有奶奶觉得居家必种的芙蓉、小榕树。花草种在院子的花圃,没有花盆的束缚,再加上光照水分充足,长势都很好;细细密密的青苔布满院子的砖缝,颇有几分青苔院的意境。

④清明前后,正适合种瓜点豆。每到这个时节,母亲总在院子一侧种上丝瓜、南瓜。随着夏日来临,绿油油的丝瓜叶茂密地盖满瓜棚,奶奶养的十几只鸡鸭,也有了乘凉的地方。丝瓜长得好,在收获时节。丝瓜是吃不完的,泡在水缸里,能保鲜好几天。和丝瓜同时种下的南瓜也生机勃勃,金黄色的南瓜花热烈绽放,如盆大的南瓜叶挤挤挨挨,把结出的南瓜藏得严严实实。奶奶常让我们这些孩子去找南瓜,我们拿着一根小竹棍,像寻宝一样拨开叶子,每次总能收获惊喜。

⑤院子围墙外几步之遥,是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引水渠,它从村后的水坝引水下来,水流在我家附近的路口分成两路,沿途又有数不清的分支,浇灌着村里的田地。我常在那清澈的渠水里洗衣,水里长着柔软的水草,随着水流荡漾起伏,成群的小鱼欢快地游动,我不动时,小鱼会成群来啄我泡在水里的脚丫,有时,我忍不住张开手,想捞一条小鱼上来,那鱼儿灵活地躲开,迅速向远处游走了……

⑥那时候的农村,瓜菜半年粮,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菜园。院门外几步之遥就是我家的菜园。种的都是些常见的蔬菜,夏有长豆、茄子、萝卜、青菜;冬有葱、蒜、花菜、大头菜、高丽菜。有一年,父亲不知从哪儿得到几株茄子苗,长出的不是常见的长条紫色茄子,而是像灯泡一样的青白色圆茄子,引来不少村民围观,父亲顺手就摘下几个让他们带回去尝尝鲜。当年的邻里乡情就是如此朴实,大家分享自家种的果蔬,很自然,不矫情。

⑦我家菜园下方是一口池塘,池塘四周的泥地里种着菱白。邻居养鸭专业户强叔每天清晨都会把一群鸭子赶到池塘里,鸭子捕食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池塘边吞食虹蚓和各种野菜,直到傍晚,强叔才把鸭子赶回家。我和小伙伴们曾在池塘边捡到鸭蛋,这就是所谓的漏蛋。能捡到蛋,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真是意外惊喜,顺手挖起一团泥巴把蛋包裹起来,再捡些柴草起火焐蛋,那鸭蛋的味道可好了。

⑧秋天没有雨水,池塘里的水越来越少,这是摸河蚌的好时机。沿着池塘四周的泥淖踩一踩就能捡到许多河蚌,特别是池塘的出水口附近,河蚌层层叠叠,我和小伙伴们都是拿着畚箕、竹篮来装的。这些河蚌都成了餐桌上的美食,配上葱姜、韭菜,或是加上自家酿制的豆豉酱油,鲜美的味道便长久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

⑨美丽的田园——那曾是家的方向,更是我心向往的净土。如今蜗居城里,田园生活于我来说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阳台一隅捣鼓着,栽栽花、种种瓜,小打小闹地延续着我未了的田园梦……

1.文章记叙了“我”三十多年前的乡居日子,那时的“我”做了哪些趣事?请结合文章④~⑧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和丝瓜同时种下的南瓜也生机勃勃,金黄色的南瓜花热烈绽放,如盆大的南瓜叶挤挤挨挨把结出的南瓜藏得严严实实。
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本文第②段写“繁华都市”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2024-01-1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春光好食“椿”滋味

申功晶

①外公家的小院角落里,有他亲手栽种的一棵香椿树。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此处的“大椿”指的就是香椿树,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作自己的一年,可见生命力极强。想来,外公植此树木,也有寄寓家中老人长春不老之愿。

②每到“小楼一夜听春雨”后,历经一冬蛰伏的椿树光秃秃的树梢上冒出了细尖墩芽,渐渐地长成肥厚锈红的叶片。倘在清晨,叶上沾带些许露珠,瞧着红殷殷、鲜爽爽的,着实惹人怜爱。“北方文雄”元好问在诗中写道:“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得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这首诗勾勒出一幅顽童双双对对骑在树上摘椿芽,清新怡然的早春图。

③香椿可食,《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元旦进梅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早在明朝,香椿已作为贡菜专供宫廷食用,可见它的受捧程度,自是不言而喻。

④清明前后,外婆便会挎着竹篮去后院采摘香椿,半晌才开回一篮闻着有鲜香之气的嫩嫩细芽。回到厨房,外婆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切成碎末,又在瓷碗里打上两枚新鲜土鸡蛋,将香椿段与蛋液混在一起,大火烧锅,香椿段裹着蛋液,“呲溜”一下便站入热油,外婆不断翻搅勺子至炒熟,一盘金黄翠绿的香椿鸡蛋上桌。那剑拔弩张的香味不由分说地闯入鼻孔,我搛一筷子,放到嘴里,齿颊生香,恨不能把舌头也吞下肚

⑤俗话说:“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香椿就如同蔬菜里的昙花,一年仅现半月光景,趁着鲜嫩,需多采一些,抓紧时间吃。在这段“食椿季”,外婆怕家人吃腻,不断地翻新花样。

⑥外公生平无其他嗜好,唯一所好便是靠坐在藤椅上小酌,这就少不得下酒菜。在那个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公便在自家小院的香椿树上做起了“文章”。香椿煮毛豆是一味上好的佐酒之物,其做法如《食豆饮水斋闲笔》中记载的那样:“香椿嫩头在开水中略烫,沥去水,碎切,加盐;毛豆加盐煮熟,与香椿同拌匀,候冷,贮之玻璃瓶中,隔日取食。”那“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滋味最让人“上头”。

⑦香椿不仅可入食,还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每到“食椿季”,外婆都会做各种香椿美食督促着我多吃一点。比如,香椿鸡蛋煎饼、香椿猪肉水饺、香椿鱼等。我年幼时,清晨急着上学堂,不肯好好吃早饭。外婆便会一大早起身,摊香椿鸡蛋卷饼,她先将香椿切碎,和蛋液一起拌匀,随后和入面粉,按口味加入调料,调匀成面糊,摊在平底锅上,做成饼状。等我醒来时,一张喷香四溢的香椿鸡蛋卷饼已打包放入食盒。课间拿出来吃,既可口又垫饥。

⑧转眼到了一年“食椿季”,我又怀念起外婆家的那棵香椿树。自从外婆过世,家里的院子已经荒废,我努力寻找着那棵香椿树,它的树皮剥离了树干,根部完全断裂。我忽然想起了“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句话,它有着传说中八千岁为一年的高寿传说,却仅活了短短数十年。

1.根据对文章的阅读,概括香椿树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我搛一筷子,放到嘴里,齿颊生香,恨不能把舌头也吞下肚。
3.文中第②自然段引用元好问的诗有什么作用?
4.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2024-01-11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河流流量是如何测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流量是如何测的?

熊明

①流量是了解江河湖库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

②9月11日,第十八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在北京开幕。从讨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机理到探究利用综合手段提高用水效率,从研究河湖健康到共商大江大河大湖保护与治理,一项项课题,离不开流量这个基本概念。认识水、研究水,往往从流量入手。那么,什么是河流流量?

③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用来形容水。a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每秒。b通俗地讲,如果把河流想象成自来水管,把某一过水断面想象成水龙头,那么流量就是每秒从水龙头放出的水量。

④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流量是了解江河湖库的重要指标。每月流量相加,可以算出河流全年径流量,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流量大小变化,推断出河流丰季和枯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流量。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师要翻阅大量的流量历史资料,进而确定工程的规模、防洪标准等。在建设阶段,施工单位需要依据流量制定施工措施。进入运行阶段,流量又成为工程调度的依据。c比如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在遇到大流量洪水时,可以相互配合,依次减少下泄流量,有效降低长江下游水位。

⑤流量如何测?根据概念可知,只要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是流量,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d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但它简单、快速、易实施,遇到洪水暴涨暴落、漂浮物多等特殊情况时,仍可作为应急测量方法。

⑥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它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过水断面的水流声波频率改变,推算流量。在高流速、大含沙量等复杂环境下,电波流速仪、雷达流速仪等非接触式仪器可大显身手。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可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

(选自2023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量是了解江河湖库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水资源课题离不开的基本概念。
B.水量配置调度、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工程调度都离不开流量。
C.流速面积法就是通过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加就是流量。
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以及卫星等高技术仪器的使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画线a句运用作诠释的方法,说明流量的科学含义和计量单位。
B.第③段画线b句运用下定义的方法,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对流量的含义进行解释。
C.第④段画线c句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流量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历史资料。
D.第⑤段画线d句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流量的测量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逻辑顺序,先后说明了流量的含义、用途和测量方法。
B.本文多次使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启发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有波澜。
C.第②段加点“往往”一词是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流量的知识,主要目的是为现实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2023-12-16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江南的菱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菱角

黄海

①江南的原野是水的世界,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

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

③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④九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

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但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白色的菱肉鲜嫩欲滴,非常可爱。咬上一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一股甜香就从嘴角飘出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

⑥九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集市,谁又经受得住这菱香的诱惑呢?

⑦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时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和菱香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引自南北朝文学家萧纲《采莲曲》),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

⑧然而,对于水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我儿时的生活并没有采菱诗中描摹的那样美好。因为,那时候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叶蔓要剁碎煮熟了喂猪;茎秆拔掉根须炒熟后是大人餐桌上的菜肴;而果实则要由母亲装在竹篮篾篓里,拎去集市上换回家用的油盐纸笔。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心酸,却要感恩菱角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因此,我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

⑨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系扎在泥土里。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

(选自2023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第②~⑤段主要写了菱角成熟前后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完成下面表格。
清明过后的菱苗____________
_______淡白色小花,形态万千,风姿各异。
九月成熟的嫩菱角_____________
九月成熟的老菱角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
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3.选文第⑦段引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萧纲《采莲曲》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何在第⑧段说“我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请结合全文进行解析。
2023-12-1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