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请参加“走进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雕塑《黄河母亲》

材料二:古诗吟黄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材料三:活态延续的历史文化

黄河流域在商以来的3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留下了永续不断的文明。据统计,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9省(区市)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6.8万处,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76处,登记博物馆1325处;还坐落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678个中国传统村落。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雕塑的画面。
(2)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古代诗人笔下的黄河。
(3)请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开头,写一段话,运用排比句叙述黄河的历史贡献。
2024-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二中、四中、蒙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爆竹经历了爆竿、爆仗、鞭炮、烟花几个阶段。有关爆竿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前了。《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鸡叫头遍的时候,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将一根竹竿逐节燃烧,来驱逐瘟疫和恶鬼。到了唐朝,这种燃烧竹竿的方式被人们称为“爆竿”。火药诞生后,有人尝试着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渐渐代替了火烧竹子。到北宋时,民间已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烧物,还出现了单响和双响的区别,人称“鞭炮”。到南宋初年,烟花这种更具有观赏性的燃烧物就出现了。盛极之时,可同时放烟花百余架,观看者千余人,摩肩接络绎不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记(     )             (2)摩肩接(     )
2.解释成语“络绎不绝”在文中的意思。
3.文中“爆竿”、“鞭炮”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突出强调
4.选段中“有关爆竿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前了。”一句是病句,请你来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2-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填空题 | 适中(0.65) |
3 .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个皇帝,他在位61年,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有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其年号为康熙。“康”字的本义有①健康②富足,丰盛③姓④糠的本字,谷皮、米糠。“熙”字的本义有①光明②欢喜、和乐③兴旺,“康熙”的含义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6-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书”的故事

汤炳正

据我个人小时读书的体会来看,人跟书要发生感情,是不容易的。

我父亲是满清的秀才,据说是在光绪末年停止科举前的最后一场考取的。“五四”以后,父亲在村里办了一所村塾,我们弟兄在村塾就读。我那时几岁,记不清。村塾学生生活的三部曲,就是听书、吵书、背书。听书,是老师讲,学生听,听不懂,也要装懂;吵书,就是每天晚饭之前,全堂学生都要高声朗诵,听起来有些像塘里的青蛙在吵闹;背书,是定在每天早晨,先把书放在老师桌上,背向老师,面壁而立,把规定的内容背下来。背书的声调是有区别的,背诵古文有古文的调子,背诵诗歌有诗歌的调子,都悠扬悦耳。至于背诵经书,则只是一般说话的调子。这个传统怎么来的,不得而知。每读一部书,都要能从头到尾一口气背下来才算完成任务。因为要背书,我每晚就在炕上摆个小桌,读到深夜。为防止瞌睡袭来,我总是把被子卷得高高的,坐在上面,稍困倦,即会滚跌下来。我一生没有卧床看书的习惯,也许就是这时养成的。一部《易经》,其中最难记忆的表示阴阳爻的“九二”“六三”之类的数字组合也能背得一字不错。至于佶屈聱牙的《尚书》,那就更难背了。我三哥浩正曾发牢骚说:“《尚书》不过是古人练习写字的烂本子,字与字之间毫无关系,为什么要求我们背呢?”的确,小时对书内的含义不理解,这给记诵带来多少倍的困难。而村塾的学生们就是这样地把“四书”“五经”及历代诗文等,灌了一肚子;至于“食古不化”,乃至“伤脾败胃”,则非所计也。不过,我今天还能朗朗上口的,多半是那时读的几本书,后来读的,总是记不真切。

尽管读书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但几千年来,“书”是不断遭到劫难的。这劫难来自各方,也有各种形式,而最凶的是“焚书”。“火”好像是“书”的死对头。我说这段话,是因我回忆读村塾时,曾闯下了一件祸事而引发出来的。

记得每年村塾放了“麦假”,即割麦季节的农忙假,村东龙王庙必演戏。我们最爱看的是《铁公鸡》,因为它是真刀真枪的武戏,中间还有火烧张家祥的惊险场面。在演此戏之前,演员们要烧香祷神,据说这样才能避免刀枪误伤之灾,这更增加了我们对此戏的神秘感。有一年看此戏后,我跟三哥、五弟三人就在村塾里仿演起来。在火烧张家祥之后,竟把带火的纸丢在纸篓里,又去他处玩耍,不久便听见人们在大喊“救火”。原来村塾里几个放书的大书架及学生的案头书,早已燃烧起来。逮火势扑灭,就只剩下几本残书而已。村塾的藏书虽不算多,乃全村书香人家凑集起来的。也可以说,这是我村的一次“文化小劫”。

火对书确实是残酷,但水对书则似乎还有些情分。记得在我能够独立阅读之时,兴趣是广泛的;正课的必读书,已不能满足我的需要。尤其在火烧塾书之后,更是如此。故回到家里,往往翻箱倒箧,把抽屉底下的残本《三国演义》《山海经图》,乃至什么《绿壮丹》《太上感应篇》等,全看成珍宝。有一次,我的塾师竟得到一部《百子全书》,书是干干的,有些页却粘到一起,轻轻地揭开,才能阅读。我询问书的来由,说是有人在海滩上拣来的。是一条由上海开往津沽的轮船,满载书籍等物,遇风暴,触礁沉没于近海。此书包扎严实,被海浪冲到岸上,虽已浸透而未受损。此事对我这个见闻闭塞的乡下学童,竟是一个巨大的启发。这部《百子全书》是上海扫叶山房出版,我从此就成了这家出版社的邮购主顾;后来,我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有正书局等,都取得了联系。每次买书,我对父亲总是“先斩后奏”;即借了钱,买了书,书寄到,我才抱书到父亲面前,要求还债。此时,父亲虽有怒意、有难色,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丝欣慰之情,我是觉察得出的。这就使我的买书癖一发而不可收。有这样多的课外读物,当然也就使我大开眼界。

在我们前后的几个塾师中,张玉堂老先生对我的教益最大。他经常用“开卷有益”这句古话来教导我。据他的解释,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肯读,就会收到效益。因此,我看什么书,他不指定,也不禁止。像原来的老师不准我读《三国演义》之类的事,从未发生过。他讲书,要使学生坐着听,不像过去那样站立在老师桌边听;而且讲的内容,也深入浅出,生动有味。原来的老师评改诗文,总是把我的习作涂得黑黑的,几乎剩不下几个字,而张老师却只改不多的几句,余则加上圈圈点点,做出应有的肯定。因为过去的老师多以己意改换学生的本意,而张老师则是就学生的本意而使之臻于完善或加以深化。这时我的诗文进步较快,当与此有关。有一件事,我永不忘,即老师曾以《麦浪》为题课诸生,我有“牧童牛背稳,沧海一扁舟”之句,大受老师奖许,并在我父亲面前夸奖。此事对我后来的有志于学,影响很大。

读书、背书、焚书、买书,我二十岁以前的生活,算是一段艰辛而崎岖的历程。而正是这段历程,决定了我的一生。

(摘编自《听罢溪声数落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作者回忆的“吵书”情景也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吵书”这种读书方法有哪些特点?
(1)吵书,就是每天晚饭之前,全堂学生都要高声朗诵,听起来有些像塘里的青蛙在吵闹。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2.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从理解、感悟等角度做批注。
村塾的藏书虽不算多,乃全村书香人家凑集起来的。
3.根据下面的语句展开想象,描写作者买书“先斩后奏”时父亲的心理活动。
此时,父亲虽有怒意、有难色,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丝欣慰之情,我是觉察得出的。
4.张玉堂先生的哪些做法使作者受到教益?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回忆了自己二十岁以前关于“书”的故事。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平和淡然,字里行间散发书香味道。
D.这篇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2021-06-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网上阅卷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