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木槿花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槿花开

王军

①暖暖的阳光照在门前的树梢上,我突然想起了屋后小道旁那几棵木槿树。于是,便从家里欣喜地跑了过去。木槿树在风中微微摇摆着枝叶,还开着淡紫色喇叭状的花。

②木槿在我老家叫木佳叶,祖祖辈辈这么叫,字典中都难查到。儿时,因受父辈的影响,每每见到它,也常跟着长辈们一样念着。久而久之,木佳叶便深深地烙进心里,没再纠正。在往后的生活中,我总以为北方的木槿与儿时所见的树木不一样,不属同一个物种,还曾凭空臆断木槿不是家乡的木佳叶。

③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地区,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特别适宜木槿生长。不时见它在沟沟坎坎边上安静地生长着,旺盛地冒出叶子,开着粉紫的花瓣。但我多数只是瞟上几眼,就匆匆离开了。

④那时,木槿花是不能摘下来拿在手里玩的。母亲说:那花有毒,闻着鼻子长疮。是不是真的长疮,我没有闬过,也在母亲的提示后不敢再碰木槿花。有时偶尔见到满树花开,粉粉的、紫浆的,在树上无忧无虑地敞开着喇叭口,很想凑近看一看,却怕花粉钻进鼻子里,长出母亲说的那种疮。

⑥事实上,木槿花并没有毒性。也许是父辈们将它误认作有毒的夹竹桃,才告诫我英要捡拾它的花瓣。

⑥然而,就是这个被人们视为杂树的木槿,在我贫瘠的童年却成了香饽饽

⑦它会在开畚冒出细小的嫩叶。湾里人见到,总要提着菜篓子到田边地头、河坎沟坡旁,把嫩叶采摘下来,拿回家与事先磨好的米粉一起蒸着吃。

⑧米粉是用村头的石磨磨出来的,不像白面那么细腻,抓在手里感觉有些粗糙。母亲把它和洗净的木橙叶掺在一起,放进灶锅里蒸着。蒸熟的木槿叶沾上一层厚厚的米粉,每次揭起锅盖,一股清香味儿瞬间便钻进了心里

⑨那时,每到春天我们家就常去山边采回木槿叶,蒸着当饭吃。母亲说:忆苦思甜,家里没饭时就吃它。我望着母亲,想着她的话,端着香喷喷的木槿饭,心里觉得母亲说的不一定是真的。那么香的木槿饭,不像是苦日子的饭菜。

⑩没吃究的木槿饭,会被母亲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篓子里,高高挂在厨屋门边。我与弟弟总趁着她下地干活,偷偷地搬着板凳站上去,伸手去够。母亲发现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已所剩无几。

⑪每次我们望着放工回杂的母亲伸手提下竹篓子时,心里总是怦怦乱跳,害怕被母亲责备。

⑫母亲脸上却露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次,清晨太阳刚出来,我瞧见她一瘸一拐地挎着篓子跨进门坎,心里一惊,便跑了过去。

⑬母亲放下篓子,满不在意地说:不碍事,采木槿叶时脚踩空崴了一下。

⑭说完,她径直去了厨屋,从水缸里舀起水洗着木槿叶,依然把蒸好的木槿饭盛在竹婆里,挂在厨屋门边。那天,我们兄弟没再搬起板凳倚着门边伸手去够。直到母亲从地里忙完回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仍挂在那里。

⑮母亲平静地将饭盛进碗里。打那之后,我们兄弟再没闹着抢竹篓子,也再没偷吃厨屋里剩下的饭菜。

⑯宋朝诗人杨万里《田家乐》: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诗人笔下木槿盛开,美丽清凉,农家生活恬适自然。随着年岁渐长,采木佳叶蒸竹篓饭的日子也渐渐远去。偶尔在外地见着木槿树,望着那树上淡紫色的花朵,便想起那喷香喷香的木槿饭。这么多年,再没能吃上一次。每次回到家乡,那田埂沟边的木槿树嫩叶依旧,却没什么人采来吃了,但那股忆苦思甜的味儿,如乡愁,似母爱,时时从记忆深处飘起,萦绕在心间……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原文有删改)

1.阅读第④~⑮段,请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与母亲、木槿有关的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或者用词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词。   
每次揭起锅盖,一股清香味儿瞬间便进了心里。
3.请分析第⑯段引用古诗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木槿花开”的好处。   
7日内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养一晚月色入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一晚月色入诗

杜明芬

①对于月色,我向来是不介意多费笔墨的。

②月色似乎总有一种清冷冷的味道,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引人沉思。我喜欢看冷清的月光透过湖面照在一尾鲤鱼的鳍上,也喜欢热闹的月光穿过树影落在读书人的身旁。有了月光,万事万物仿佛就都有了想象。

③灯影是月色的桨,烟火是月色的帆。一条寂寞的长街上灯火微微,偶尔还能听见几声犬吠。当月光轻柔地落在青石板、屋檐还有那半截枯朽的树枝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那一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此时此刻,岁月温柔,月光是故事发生的佐证。一个平常小院里,瘦弱的老人为他心爱的妻子煮了一壶滚烫的茶,茉莉茶的幽香顺着微风爬上洁白的月色,映照着院里的紫藤萝。灯影下,妻子端来炒好的一荤一素,而后两人对坐。不谈哲学和书籍,也不谈审美和情趣,只是说着: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寻常巷陌总有简单的生活,月光微微,烟火悠悠,好似从未有故事发生,但月光知晓你与我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对待生活。

④宁静是月色的曲,从容是月色的词。当一个人与月光对坐时,却也不愿怠慢生活。或是在废旧的玻璃瓶上画一束向日葵,抑或拿出朋友送的尤克里里(是先秦)调调音,或者是对着喜欢的字帖临摹一首词,再不然一个人发发呆想想明天的生活……日子虽平淡如水,激不起半点水花,但平淡中也有生活的诗意。月色照耀的那一刻,适合宁静地畅想,也适合仔细地回味,更适合将自己看作一颗星星,光芒微弱却也能与月亮同在。我欣赏处事不惊的人,许是因为他们足够沉稳从容。他们深知花开花落自有时序,人来人往皆是定律。我理应不强求这朵花必须此刻开,这轮月必须此时摘,我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去等待。就像今晚的月色,从朦胧隐约、薄如蝉翼到明月高悬、温柔耀眼,至少也要耗费几个时辰的光阴。生活就像是一幅画,在落笔时亦应提前省视内心。是想要一篱架的凌霄花还是只要一株广玉兰,是要一只猫还是一壶茶?漫漫岁月里的多种滋味唯有自己明白,如此,找到一种从容的态度才能与岁月达成真正的和解。

⑤素简是月色的意,深情是月色的境。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特别喜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一句。农历十五的月亮真是美好,将那一晚的夜色变得极为温柔。树影也可爱,清风也可爱,你与我都是可爱的人,我们都对生活抱以最诚挚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爱意。虽然琐碎之事如月色般浅淡,又素净又简单,但素简才是生命的真谛。人的一生不免有波澜壮阔之景,但多数是以平淡如水来为生活作序。走过万里路,看过万座山,听过万句言,还是觉得最爱之处在最寻常之地。喜欢那间住了很久的小屋子和那株养了很久的水仙花,也喜欢那本读了很多遍的书和那句写了很多遍的诗,我总觉得人是长情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直是内心里如月色般的平和。

⑥养一晚月色入诗,将生活的情致写于月亮之中。而后在月光下做个温柔的人,闲时听松风过耳,忙时与花草呢喃,你看这人间烟火,可爱否?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3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③段引用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词有何作用?
3.请结合语境,从感官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一个平常小院里,瘦弱的老人为他心爱的妻子煮了一壶滚烫的茶,茉莉茶的幽香顺着微风爬上洁白的月色,映照着院里的紫藤萝。
4.文章结尾作者说:“养一晚月色入诗……可爱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月色下的人间烟火“可爱”?
2024-05-2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

韩丹

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上衣下裳为汉服最早的形制。汉代,《汉书》中已有汉服的称谓。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大气磅礴。宋代,汉服沉稳内敛。元明清三代,汉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统汉服流派,致力于传承和复原古代汉服看重服饰的史实和传统工艺,讲究形制、颜色、纹样等。这一流派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力求还原汉服的本来面貌。二是复兴汉服流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传统汉服样式,遵循现代审美,创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汉服。这一流派在传承中创新,让汉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汉服元素流派将传统汉服的代表元素抽离出来与现代的服化道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兴服装。

近年来,汉服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然而因为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汉服的穿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沉浸式景区,出现了文化主题与传统服饰不匹配的尴尬情况一些古装剧服装与头饰乱搭配既不尊重历史也缺乏美感。

汉服热需要冷思考,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中华礼仪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都有通过服装和仪式表现礼节的传统。不同时期的汉服各有不同,或飘逸优雅,或精美华丽,或低调端庄,风格各异,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饰面料、式样、风格的变化上。然而,穿汉服者越来越多,知其背后内涵者甚少。从这一角度讲,汉服的生产与使用需要一定的规范,没有规范,汉服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礼仪的神圣感。这需要历史、美学、服饰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相关规范,并通过各类平台引导、规范汉服的生产与使用。在汉服的推广销售中,附带一份背景介绍与使用说明,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内容,选文没有具体说明的选项是(       
A.与汉服发展相关的历史
B.当前汉服的主要流派
C.汉服穿搭中出现的问题
D.汉服制作的工艺流程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做比较,突出古装剧里服装与头饰的搭配,缺乏美感。
B.举汉服穿搭不当的现象,说明要避免这些现象,还需了解与汉服相关的历史。
C.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逐类说明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里的汉服,各美其美。
D.两处“一些”,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汉服乱穿搭现象的确切数量。
3.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冲击,汉服的发展一度被中断。
B.不同时代,传统服饰也是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像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宋代汉服沉稳内敛。
C.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出现了很多流派,主要包括传统汉服、复兴汉服汉服元素三大流派。
D.要想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还需冷静思考汉服热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024-05-1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易(0.85) |
4 . “国潮”原指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融合,打造出来的文创产品。有些“国潮”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像茶颜悦色推出的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茶杯;有些“国潮”与文化 IP合作,像与故宫这样的文化IP合作而推出的“鹤喜觉色故宫荷包口红”。这些“国潮”都深受国人的喜爱。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打造国潮品牌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像蜀大侠以川蜀文化+武林元素,创造了古风火锅,在一片红海的火锅市场里,树立起独具武林风的国潮火锅 style”;北京朝花夕拾咖啡馆推出鲁迅拉花,被网友戏称喝的不是咖啡,是墨水

【材料三】

国潮二字,从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即代表中国的、传统的、有继承价值的,有文化属性的第二层是,即代表流行的、时尚的、有创造力的。两者有机融合,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但很多品牌,只是一堆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看不出它继承什么了,也看见它有什么创新。品牌到底有没有,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材料四】

不少所谓国潮,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墨菜点心局爆火之后,很快引发了点心局在全国各地的泛滥。上海有珍糕兴点心局,广州有狮头点心局郑州的山河饼局”,厦门的三味酥点心局”……文和友火了,全国各地就冒出一堆老物件+老标语+仿古建筑地方版文和友,让大家在大同小异的场景里怀着同样的旧。如此雷同的国潮,很难长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1.请探究【材料一】图表中的数据,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在“打造一个好的'国潮’品牌,并且让其长久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方面,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概括回答。
2024-05-1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工人标配

李振娟

(1)作为最早进厂的工人,父亲成天螺丝刀不离手。闲来无事,他总是拿一块软抹布从刀头起,一点一点、反复擦拭随身携带的那把蓝柄十字花螺丝刀。不大工夫,刀杆就锃亮得晃眼,浸透他汗水的手柄则仿佛裹了一层包浆,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此时,父亲像品鉴古玩一样端详着擦拭一新的螺丝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当个工人多好。与20世纪60年代所有端着铁饭碗的国家工人一样,在父亲心里,当一名工人,握一把螺丝刀,就能把前途和命运攥在手中。

(2)打小,我就稀罕父亲的螺丝刀。多年以后,我循着父亲的足迹进了厂当了一名工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螺丝刀。它和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螺丝刀一模一样,红实木手柄颜色亮眼,不锈钢刀杆闪耀夺目,一字刀口扁平坚硬。

(3)师傅赵永兴把它交给我的那一刻,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人。我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将钢笔插入上衣口袋,手握螺丝刀,转身,迈步,目光定地走向轰鸣的机房——配备了螺丝刀、安全帽、钢笔的工人,像极了武装齐整、出征疆场的战士。

(4)有天早晨起晚了,又赶上风狂雨骤的天气,我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一边与风雨抗争,一边祈祷着我负责的机器别出问题,想着师傅一定到了工厂,替我看着机器呢,转而又想这天气,师傅是不是……直到进了车间,看到师傅拿着螺丝刀站在机器前面,我的心才算是踏实了下来。师傅帮我脱下雨衣,又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说:“你去洗把脸,换身干的衣服。机器没事,我看着呢。

(5)师傅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握着螺丝刀为每一台运行的机器听诊。他趴在机身上,把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探索宇宙奥秘一样探测气缸里的动静。只消三分钟,他就能判断出气缸里吸气阀、排气阀、活塞环是否有问题。若是机器健康运行,他便收起螺丝刀,站起来伸伸腰,笑着夸奖机器一句:“这台够皮实,够硬气,昼夜连轴转了半个月,啥毛病没有,好样的!”紧接着,他又趴在下一台机器上去听。那次,师傅听着听着,眉头渐渐拧成疙瘩,从左耳换到右耳,再从右耳换到左耳,如此轮番听上三遍,眉头舒展了,当即开出药方”:“气缸活塞环断裂,碎屑在里面砸缸,马上准备停机检修。他收起螺丝刀,神情肃然,胸有成竹,仿佛一个医术高明的专家。照此药方”,师傅带领工友们停机,打开气缸盖,果然,核桃大的碎铸铁块七零八落地沉在缸底。我惊呆了,叹服师傅技术高超,也惊叹螺丝刀的神奇妙用。

(6)这天,我独自拿着螺丝刀进机房,学着师傅的样子,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仔细听。然而,十分钟过去,我的耳膜被震得嗡嗡作响,耳朵里除了活塞往复运动的隆隆声,别的什么也听不出来。

(7)平时在机房,师傅总是板着一张脸,眼睛直盯盯地望着机器,大伙儿搭句话很难。工闲时,我们围一圈听师傅讲厂里的过往。今儿趁师傅闲着,我忍不住问了疑惑许久的问题:“师傅,都是一样的螺丝刀,一样的听法,为啥您一听一个准,我的耳朵都快给吵聋了,却没听出啥名堂?

(8)师傅一听乐了:“呵呵,莫急也急不来发学技能和学医是一个理儿,得先把机器构造和原理吃透,书本上的要啃,干活也要动脑子。等把机器好好侍弄上几年,你们拿螺丝刀听响动比我还拿捏得准。

(9)我也要成为师傅那样的老把式。一到班组,师傅前脚拿着螺丝刀踏进机房,我后脚跟上。在每一台机器身上听、摸、看,边学边干。班组空压机维护保养实行包机到人包给师傅的1号、2号、3号机身上,纤尘不染。我也学师傅,把包给我的5号机用抹布擦了又擦,一个犄角旮旯也不放过,让它始终以洁净的面貌迎接每一天。

(10)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师傅要退休了。这天和往常无数个日子没有什么两样机器轰鸣声响彻生产区,大伙儿在厂区忙忙碌碌。我走进班组,工友们都围在师傅身边说着厂里三十年来的往事。师傅穿着蓝色夹克衫,瘦高的身影在一群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友中尤为醒目。这一刻,我才发现师傅老了。他头发花白,黧黑瘦削的脸上一道道皱纹清晰可辨,言语动作都明显地迟缓了。望着师傅被岁月侵蚀的面容我心里陡然涌上一股酸楚,昔日那个硬朗汉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悄然老去的,我竟无从记起。

(11)师傅带走了一沓荣誉证书、工友朝夕相处三十五年的情谊、机器的鸣咽,还有那把濡染岁月风霜的螺丝刀。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哺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

(12)当师傅走出班组,天色已晚。他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着,微驼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里。

(13)我捧着师傅交给我的这把承载师傅半生心血的螺丝刀,久久地伫立在暮色中……

(14)2000年以后老师傅们先后退休。我们这一拨被工厂甜蜜的甘露哺育出来的工人默默地接过师傅肩上的担子。当我被新进工厂的工人唤作师傅,当我拿起师傅交给我的这把螺丝刀走向轰鸣的机器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选自《朔方》,有删改)

1.文章(3)~(10)段文字写了师傅赵永兴哪些具体的事情?请概括回答。
2.第(11)段中加点词语“喃喃”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喃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

3.从全文来看,工人的“标配”是什么?作者以“工人标配”为题有何用意?
4.第(1)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发表时,有人主张删除第(1)段文字,有人主张保留第(1)段文字。你同意哪一种主张?理由是什么?
2024-05-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西河大鼓西河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大鼓西河来

彭秀良

①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马增芬演唱的西河大鼓,我才知道西河大鼓的发源地居然离我的家乡很近,而且也了解到马增芬是在天津撂地摆摊开始其演艺生涯的。

②听大鼓书似乎是冀中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之一。西河大鼓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的,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马三峰原名马大河,原籍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今属河北雄安新区),15岁时随母亲改嫁到安新县端村,主要艺术活动年代约在1840-1880年之间。马三峰自幼学唱木板大鼓,所以精通音律,会操弄各种乐器,还擅长民间戏曲。他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从乐器形制到唱腔整体结构,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莫定了西河大鼓的音乐结构和唱腔基础。

③西河大鼓作为新的说唱曲种,以其吸引人的唱腔和马三峰等名家的号召力,而迅速得到传播。许多曲艺晚辈慕名而来,纷纷习唱,从艺者有增无减。从清中叶到上世纪60年代,盛传不衰。百余年来,西河大鼓从它的发祥地逐渐流传开来,使得这个诞生于冀中平原的地方曲种广泛流传于京津翼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区。

④作为西河大鼓的主要创始人,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其中以朱化麟(1866-1941,诨号大官,河北省文安县人)、王振元(1853-1917,诨号毛贲,雄县人),王再堂(1865-1942,诨号转眼王,雄县人)最为出色。朱化麟的原籍和出生地是文安县小齐观村,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属雄县管辖。由此可见,西河大鼓的初创和定型阶段,来自安新县和雄县的鼓书艺人起了决定性作用(安新县、雄县现在都属于雄安新区)。

⑤起初,西河大鼓没有统一的称谓。有人叫它梅花调,有人叫它犁桦片儿”“河间大鼓,还有的地方就称为说书20世纪初,鼓书艺人们沿着大清河、子牙河把这一曲种带进了天津。因为天津人习惯上把这两条河称作西河下西河。所以也称这种鼓书为西河调。为避免与天津的梅花大鼓重名,又决定将这一曲种取名为西河大鼓。从此,西河大鼓这一称谓便为曲艺界所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流传于各地的这一曲种的统一称谓。

⑥关于西河大鼓的起源,还有种说法。早年间,保定到天津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即津保内河航线。水路迢迢,为了给上府(府指保定府)下卫(卫就是天津卫了)的乘客消愁解闷,便有说书艺人随船说书、唱曲。西河大鼓就在咿咿呀呀的桨声里逐渐成形了。

⑦不管怎么说,西河大鼓西河来,这也反映出京津的许多文艺品类,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融合发展中所形成的。这也是京津一体化在文艺领域其来有自的一个体现。

(选自《今晚报》2021.6.30)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奠定了西河大鼓的音乐结构和唱腔基础。
B.西河大鼓是诞生于冀中平原的地方曲种,广泛流传于京津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区。
C.西河大鼓曾经有“梅花调”“犁桦片儿”“河间大鼓”“说书”“西河调”的称谓。
D.西河大鼓这一称谓起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是流传于各地的这一曲种的统一称谓。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以及来自安新县和雄县的鼓书艺人在西河大鼓的初创和定型阶段起了决定性作用。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以及来自安新县和雄县的鼓书艺人在西河大鼓的初创和定型阶段起了决定性作用。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他们对西河大鼓从乐器形制到唱腔整体结构,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D.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他们对西河大鼓从乐器形制到唱腔整体结构,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入手,巧妙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加点词“之一”“一般”“主要”等词语删去后,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
C.第⑤段具体有力地说明西河大鼓的称谓由分散到统一并最终流传于各地的过程。
D.这篇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介绍了西河大鼓的起源、发展、称谓等内容。
2024-05-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飘入新春的雪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飘入新春的雪花

张景云

①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雪的影子便难寻觅了。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我从气象预报中受到了鼓舞:未来几天要有一场大雪莅临。于是,我欣喜着,期待着,将目光投向天空,盼望着那漫天飞舞的精灵。这一天,气温突然下降,天空中聚集了浓密的云。到了晚上,天上飘下零星的雪花,一场大雪正向新春悄悄走来……

②雪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恩赐。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松软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雪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像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一场雪,让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可爱起来。我捧起厚厚的雪,闻了闻,感到有一种清香的味道,沁人心脾。踩在厚厚的积雪上,身后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这悦耳的声音,如美妙的音乐。同时,它也覆盖住了记忆中的那些惆怅,留下了生命的美好……我从心里感激这场大雪的馈赠。

③雪为人们带来春天的讯息。我驻足林间,抬头望去,漫天的雪花穿过粗细不一的树枝,纷纷扬扬地落下,扑面而来。刹那间,我觉得这满天的飘雪像灵动多姿的花儿一样在空中开放。我想,这正如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里描绘的情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大唐:在新春里,人们都在盼望春天的身影,就连雪都嫌春天来得太晚,装作落花的样子,从树上飘落下来。冰冷的雪花本无生命,可在韩愈的笔下,却成了富有灵魂的花朵。盼望春天的诗人,面对冰雪的世界,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穿树而过如飞花一样的春雪,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让人陶醉。

④雪是浪漫的诗意。雪依然下着,片片相连。哦,好大的一片雪啊!我想起立春这天冬奥会开幕式上,人们借用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诗句,以大如的雪花作为艺术造型,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精彩场面。这句诗,把传统的诗歌元素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连在一起,宛如神来之笔,让世人再次领略华夏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传统文化恒久不息的魅力,为冬奥会增添了浪漫的诗意。遥想当年站在燕山脚下的李白,见到又大又密的雪,用大如席来比喻,意境壮阔,气象雄浑。我们感叹李白的想象力,那场大雪穿越千年,不仅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飘扬,也在我们记忆中一直飘扬……

⑤雪渐渐地停了,为这个冬天缓缓拉上帷幕。春日渐暖,融化的雪默默渗入地下,化作汩汩清泉,慰藉着干渴的土地,滋养着世间万物。当飘入新春里的雪化尽,暖阳尽出,温暖的春天就会来到身边。要不了多久,枝头上重新吐出新芽,到那时,我们会在田野里蓦然开放的花朵中闻到雪花的芳香……

⑥感谢你,这飘入新春的雪花!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请结合第④段内容,分析“雪是浪漫的诗意”表现在哪里。
3.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刹那间,我觉得这满天的飘雪像灵动多姿的花儿一样在空中开放。我想,这正如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里描绘的情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感谢“飘入新春的雪花”。
2024-05-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春天第一花》一文,回答小题。

春天第一花

赵智远

①节令早就进入了春天,但青藏高原前卫的永登,天气还是乍暖乍寒。人们还穿着臃肿的冬装,但是向阳的山坡和沟渠崖弯里,已有迎春花开放,黄灿灿的,像满天闪着金光的星星,格外招惹人的眼目。

②迎春花,人们又叫它金梅,还叫黄素馨、金腰带。在植物学分类里,属木犀科中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小枝细叶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纷披状。叶椭圆交互对生。先开花,后长叶。金黄色的花朵,有清香气味,花期长达三月。春季里,它开花最早,故有“迎春”之称。

③迎春花、梅花、水仙和山茶,统称“雪中之友”,是常见花卉。迎春花枝条细长柔韧。早春花朵先绽,后叶方萌。花黄色艳,玲珑小巧,端庄不凡。第一迎春到,令人欢悦来。迎春花还因不畏严寒,耐受贫瘠,适应性强,而深受人们欢迎。

④迎春花的栽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诗人对它有不少的歌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宋代韩琦《中书东厅迎春》曰:“覆栏纤弱绿条长,雪中冲寒折鸠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这两首诗,出自不同时代,但异曲同工,对迎春花歌颂有加,极尽赞美。

⑤二三十年前,我在永登农村一所中学做老师。春日到来,游至生产大队的药圃,见园房墙边,一丛迎春花,蓊郁勃发,旋蕤婆娑,覆盖地面一片。于是,征得药圃园管陈爷的同意,折得几枝回学校,插进一个瓶子里,灌上清水,置于书案。这迎春花,青翠欲滴,枝蔓招展,小小的花朵,水灵灵的缀满枝头,为斗室平添了几分生机。当地一位民办老师问此花何来,我告诉了他,他去药圃也移了数枝,栽进他家院子墙角。及时浇水、松土,活了,并一天天旺盛起来。但我插在瓶子里的迎春,毕竟是无根之木,过了些许日子就花败叶落“寿终正寝”了。哦,花亦如人不能没有“根底”,只用来当“摆设”自然不会兴旺发达,只有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⑥又过两年,我带几枝迎春回到老家,把它栽到大门外一道小崖坎上。几年过去,它长得枝繁叶茂,纷披下垂,遮住了崖坎,一片绿意盎然。春日里黄花点点,给干旱荒凉的小山村带来勃勃生机。移植故乡的迎春花,已生长存在二三十年了,我从心底喜欢它。每次回家,我都要仔细看看,给它浇点水,施点肥。它强大的生命力,给我启迪,受益良多。

⑦迎春花,干旱,旱不死它;严寒,冻不死它; 狂风,吹不走它; 暴雨,击不垮它。它不屈不挠地活着。这就是迎春花坚韧无比的性格。这许多年里,小崖坎上也生长过另外几种花草,但都因各种缘故死去了。唯独这迎春花,披一头秀发,着一身绿装,站在崖坎上,在微风中招手,仿佛在向来访的客人,还有邻里乡党献上一脸笑靥,奉上一绺绿意。

⑧一次,我给迎春浇水时,老母亲说:“你不要浇了,它‘皮实’得很,根本旱不死。在大夏天,黄天老日头,人忙着庄稼地里的活都干不完,哪有工夫顾上它? 十几二十天不给它浇水,天也不下个雨渣渣,它照样活得绿茵茵、翠生生的。冬天里,风刮雪压,看上去,干枝瞭哇,没个正型模样,但一到开春,它就笑靥如旧,枝舞叶颤得活泼起来了。这花草,像我们庄稼人,能吃得苦、耐得饥寒,庄前屋后的乡亲们,也都喜欢它……”老母亲对迎春花的一席评论,更引起了我对它的爱怜。

⑨“带雪花绽迎春早,玉颊明颜笑霜寒”。迎春花,是春天的号角、植绿的手。它雅俗皆容的名号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人生路上,给我启迪良多,让我受益无穷。

1.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修辞方法的使用,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唯独这迎春花,披一头秀发,着一身绿装,站在崖坎上,在微风中招手,仿佛在向来访的客人,还有邻里乡党献上一脸笑靥,奉上一绺绿意。
3.作者写了两次折得迎春花的经历,结果和体会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   
4.本文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迎春花生命力顽强的特征,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阐述。
2024-04-17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它指在某个特定情况中,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词或者一句富有逻辑的话来进行表达,但是无论怎么冥思苦想,都无法从脑海里搜寻出准确的那个词或那句话的状态。

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表现,但是在过度使用网络用语之后,人们变得惰于思考,文字表达能力逐渐下降,最终成为“文字失语症”患者。

“文字失语”所带来的不只是人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更为严重的是,它正在不断地侵蚀中文语言环境,许多优美、严谨的中文表达被“YYDS”   “绝绝子”等网络词汇所取代,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一代年轻人对中文语言的使用。

【材料二】
来自:龙利电丝 楼主 2022-09-19 09:50上海
我妈妈明天就要过生日了, 我想给妈妈写一段话送上祝福, 可是我发现自己真的不会表达啊!家人们,我该不会也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了吧?
卡啦卡拉 2022-09-19 10:02北京
不然简单说句“妈妈我爱你”?
勇敢的小虫子 2022-09-19 10:04陕西
年轻的岁月已走过,经历的岁月成蹉跎, 持家的岁月为生活, 操劳的岁月沧桑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母亲幸福快乐, 健康常伴!
龙利电丝楼主2022-09-19 10:10上海回复勇敢的小虫子
666 陕西队得一分
勇敢的小虫子 2022-09-19 10:15陕西回复龙利电丝
嘿嘿……这真的是我随便写的两句,建议楼主可以看看如何治疗“文字失语症”。
龙利电丝楼主2022-09-19 10:16上海回复勇敢的小虫子明白, 谢谢你的建议。
【材料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如今年轻人“失语”增多的趋势,主要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使用口语、书面语的场合。“现在大家不需要给朋友写信,也不会有很多跟陌生人口语交流的机会,所以才会容易出现‘网上很活跃,但见了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情况。而长时间浸润在网络交流环境中,会逐渐形成追求‘短平快’的思维模式,使用者会自然而然地将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迁移至口语、书面语的交际场合中。”

因此他认为,尽管网络交流占据语言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空间,但要有意识地将其与日常的口语、书面语交际区别开来,避免不合时宜的滥用。对此徐默凡建议:“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也不能逃避。”他还表示,语言能力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人们若能减少花费在短视频平台、短篇幅文章上的碎片化时间,并进行系统完整的阅读、思考及记录,语言能力自然会在练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1.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文字失语症”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三,给材料二中的网友“龙利电丝”提几点建议,帮助他尽快走出文字失语症的困境。   
2024-04-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清寒》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寒

路来森

①晨起,推户出门,站立庭院中。

②夜间,刚刚落过一场雪,一场小雪。雪浅浅,并不均匀,斑斑驳驳地散落在地面上,冷气飘逸。望向墙头,墙头干枯的扁豆藤蔓上,落雪点点、碎碎,如昨夜的梦。在晨光的映照下,藤蔓缀雪,灼灼如星光闪烁。

③天,不是很冷,只是一种淡淡的寒,很薄,很清。偶尔,一阵风拂过,也让人禁不住周身一颤。清寒,如一片薄薄的冰刀,悄然削割着人的脸面。

④浅浅的凉,淡淡的喜悦,莫名的惆怅。

有麻雀,在墙头上蹦跳喙啄,于是,藤蔓缀雪,纷然碎去,迷离如一层淡雾。这层淡雾,给人一种愈加清寒的感觉,一份落寞的情绪油然而生。

⑥望向天空,积云已散,天空是汪汪的蓝:蓝,是一种深蓝,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因为寒,那份蓝,就有了一种坚厚的硬度,感觉似一腔积蓄已久的黏稠的情感,虽黏稠,但却也明净——明净得一往情深。

⑦冬阳初升,橘黄色的光,照在对望人家的屋瓦上。屋瓦被浅雪覆盖,橘黄色的光在覆雪上流淌,跳跃,闪闪烁烁,恍惚迷离。感觉那清冷的空气也在跳跃,也在流淌,然后,弥漫整个屋顶——缕缕的寒气,从屋顶上顶下。

⑧行走在大街上,街道两边,树木皆枯,偶有几片树叶,倔强地缀在枯枝上,那份枯瑟的样子,也楚楚怜人。雪缀于枝,晨阳下,散溢着一道道的光。一阵风吹过,枝上雪,便纷然飘落。禽鸟在树枝上时栖时飞,总算给这个寂静、清冷的早晨,增添了几分活力,

⑨枝,是枯的,是静的,感觉枝枝生寒。

⑩街道很静,似乎能听到雪霁之后,清寒流淌的声音。

⑪走向村口。村口,星罗棋布着一些柴草垛。

⑫我喜欢柴草垛,它是乡村点缀的标点,是乡村温暖的符号。我知道,充满浪漫情怀的“炊烟”,就是这些柴草垛燃烧生成的。而炊烟,不仅有着袅娜的美姿,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意蕴——炊烟,散溢着柴草的味道,散溢着庄稼的味道,散溢着泥土的味道,甚或,还散溢着农家汉子汗渍的味道。炊烟,是故乡飘摇的旗帜,是游子怀想的永恒记忆,遥望炊烟,你就是在对生命展开一场追本溯源。

⑬这个清寒的早晨,这些柴草垛,正巍巍然,肥胖在那儿。积雪覆顶,便显得愈加肥胖了,不过,覆顶的白雪,看上去真美,晨光在上面流淌,流光溢彩,滋滋润润,让人感觉明亮极了,也熨帖极了。

⑭浅雪生寒,柴草垛上的积雪,寒气吱吱、丝丝。

⑮漫过柴草垛,望向远处的岭丘,雪太小,岭丘并没有完全被覆盖;雪,只是斑斑驳驳、花花搭搭地布散着。是一种别样之美,这种美,容易让人想起一些破碎的往事。影影绰绰,却总也连不成片段。故事,无法再现,影使跳跃闪烁——抓不住,又总让人想着;虽不能刻骨铭心,却也总是藕断丝连。

⑯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⑰夜雪初霁,这个清寒的早晨:宜赏景,宜缓行,更宜遐思。感觉很美。

⑱生命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片段,一些景象,一些触发——不期然地,给你带来一份欢喜,哪怕是一份浅浅的欢喜,都好,都值得珍惜。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2月,有删减)

1.作者在清寒的早晨感受到了复杂而细腻的美,这种美来自于哪些方面?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有麻雀,在墙头上蹦跳喙啄,于是,藤蔓缀雪,纷然去,迷离如一层淡雾。
3.请简要分析第/⑩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清寒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2024-04-15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