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班史是指班级在同学们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它是每个班级在教学、集体生活和活动中的总结和纪念,由此可以反映出班级的共同精神和特色,是一种承载了班级精神的载体,充分体现了班级的文化属性。

班史中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比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一次考试等。

班史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构成,他们希望创造历史,想成为班级历史的主人。他们尽量做到最好,不给班级历史抹黑,这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教育因素。班史的记载过程中,他们要虚心地学习文字记录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班史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也可指导后面的工作。

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一心为编纂班史,而忽视了学习,班史的记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班史编纂的完美无缺,学生的学习却一落千丈,那么这样的班史文化建设就是无效的。

(1)上面这则文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班史”?请概括作答。
(2)某校九年级一班打算编写一本“班史”,请你为他们的“班史”命名,并把该本班史的内容分为几个板块(至少写出三个)。
命名: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3)“班史”封面需要班徽作为背景图,下图就是该班级的班徽,请说说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
2 .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课代表小语计划在班中组织辩论赛,邀请你共同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甄选辩题。小语请你一同甄选辩题,标准如下:
辩题应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
辩题应有可辩性,不能有明显的正误倾向。
辩题应有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和启发性。
(1)你发现同学们提供的辩题中有两个不适合作为比赛辩题,分别是(     )(     )
A.阅读经典很有/没有意义
B.电子书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C.自媒体时代更容易/不容易接近真相
D.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听/不必去管别人怎么说
E.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通才
F.升职加薪主要靠奋斗/靠赏识
(2)请你也提供一个符合上述标准的辩题:__
2.任务二:介绍辩论技巧
小语打算向参赛选手介绍辩论技巧,你发现其中有两条建议还需斟酌,分别是(     )(     
A.尊重评委,举止落落大方。
B.观点鲜明,表述严谨简洁。
C.声情并茂,善用肢体语言。
D.提高语速,谨记唯快不破。
E.避其锋芒,忽略对手质问。
F.及时沟通,注重团队作战。
3.任务三:撰写辩论稿

XX队首场比赛的辩题为“顺境/逆境更有利于成长成才”。队内模拟辩论时,X同学作为“I方一辩”做了以下陈述:我方认为:顺境更有利于成长成才。孙悟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顺利练就“火眼金睛”,习得“七十二变”,顺利取得“金箍棒”、“筋斗云”等法器傍身……顺境促进孙悟空提升实力,帮助他胜任西天取经的任务,完成了从“美猴王”到“斗战胜佛”的蜕变。他的经历足以证明,顺境更有利于成长成才。


小语请你以“反方一辩”的发言稿为例,指导该队同学撰写辩论稿。
3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或许是长春这座城市的冬天过于长吧,绿在这座城市的门外徘huái太久,一登上长春的舞台,渐次蔓延起来的绿意也就如关东汉子开怀畅饮一样,豪迈豪放得一发而不可收,好像不把整个城市都染成绿色不罢休②(     )的____之后没几天,绿意弥漫在长春大街小巷,把一座城市变成了绿的海洋、绿的世界。正所谓____城中有林,林中有景,满眼绿色,草木葱茏……湖岸边长堤上绿荫如盖、水韵,水面波光潋滟、绿意,给这个北方的湖面增添了几分江南的娟秀与温柔。荷叶田田、蒹葭苍苍,给长春的绿带来了几分古典的诗韵。

(摘编自2022年1月20日《长春日报》)


(1)在语段①②处填写正确的汉字或拼音。
(2)在语段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盎然     氤氲B.氤氲     盎然
(3)“草木葱茏”“大街小巷”的短语类型分别是(     
A.并列短语 主谓短语B.主谓短语 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D.主谓短语 偏正短语
(4)下列语句中与“把一座城市变成了绿的海洋、绿的世界”一句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陈毅《梅岭三章》)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聂鲁达《统一》)
(5)与语段中“蒹葭苍苍”出处相同的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左牵黄,右擎苍。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22-12-08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 (B卷)-【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4 . 《简•爱》这部作品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关于火的描写。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选出两个火的意象,并把序号分别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温暖之火②希望之火③爱情之火④愤怒之火

(1)(罗切斯特)満脸都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圆圆的鹰眼闪闪发光,脸上充溢着温柔与激情……火焰在眼睛里闪烁,眼睛像露水一样闪光……________

(2)远在沼泽和山脊之中,一个模糊的点,一道光跃入我眼帘。“那是鬼火”,是我(筒•爱)第一个想法,我估计它会立即消失。然而,那光继续亮着,显得很稳定,既不后退,也不前进。__________

2022-12-02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实上,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所知的是,噬菌体,或者说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都是极其重要的。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如果病毒突然消失,一些细菌种群数量可能会激增;而其他一些细菌种群则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完全停止生长。

这个问题在海洋世界中尤其棘手,因为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氧气占地球总氧气量的一半——而这一过程是由病毒促成的。

这些病毒每天要杀死大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选择性淘汰微生物,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材料二】

通常认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和繁衍都要依赖于宿主,如果没有宿主,病毒也就没了,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病毒想繁殖下一代,途径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身物质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播向世界。换句话说,就像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材料三】

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海洋聚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揽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吸收光能。海洋聚球藻里能吸收光能的就是一种能捕捉光子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基因正来自病毒。这些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据此,后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海洋病毒惠予的。

病毒为什么会带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宿主——蓝藻。化石证据表明,蓝藻曾生活在28亿年前——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增加了大气中的氧,为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专门攻击蓝藻的这种病毒,在与蓝藻一起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获得了蓝藻光合作用的基因,并利用这个基因更好地存活下来。

【材料四】

一些科学家推测,病毒有朝一日可用于调整碳循环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帮助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升温。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知之甚少。

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直接将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海洋病毒种类扩展了超过12倍。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噬菌体为例,说明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噬菌体病毒如果突然消失,将会使海洋中所有细菌种群失去平衡,停止生长。
C.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每天要杀死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
D.噬菌体能够确保海洋中的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2.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3.小明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很有感触,想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主题演讲。请你帮他提炼一个演讲主题,并说明理由。
2022-07-20更新 | 73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五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分层训练AB卷
6 . “双减”后,学校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为了更好地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学生会干部到某校参观学习,期间安排有互动环节,请你参与其中。
(1)在参加楹联兴趣小组活动中,主持人要求每个人推介自己认为最好或最有趣的一副对联,请写出你打算推介的对联。(不得摘抄本试卷中出现的对联)
(2)来到辩论兴趣小组时,小组正准备以某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栏目名称好还是不好”作为辩证的论题展开辩论。你认为站在正方的角度还是反方的角度更容易取胜?请简要阐述理由。
(3)活动结束,在返回路上经过学生食堂时,看到几位学生正在悬挂一幅内容为“节能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开始”的标语,你觉得如能更改标语中的一个字,则更为准确完美,于是你走上前去对他们说:_____。(不少于100字)
2022-07-19更新 | 38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 (B卷)-【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

1.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____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
2.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2022-07-07更新 | 3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分层训练AB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安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街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⑥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练,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022-06-29更新 | 3194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三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分层训练AB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闻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功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选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的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2022-06-29更新 | 3105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二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分层训练AB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10 . 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康岩

①近日,第58届“亚广联奖”评选揭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电视娱乐节目奖”。这档节目能获此殊荣,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提炼、展示,为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②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

③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

④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元素、开拓新境界。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⑤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状况。2020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了第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次,要改善古籍保存条件,确保古籍资源安全。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对濒危古籍更要抢救性修复。另外,要根据不同类型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复。

⑥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⑦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准确把握古籍文化内涵,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典籍里的中国》到《国家宝藏》,从《上新了!故宫》到《唐宫夜宴》……这些“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古籍,既能迸发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又能带给人们精神给养和智慧启迪,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动能。

⑧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的古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选自202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若为选文第③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析选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2022-06-28更新 | 743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二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分层训练A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