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84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弗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节选自吕大防《合江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沱:沱江。②江:长江。③府:成都府。④从茆:杂草丛生。⑤治事:处理政事。⑥濑:激水。⑦官渎:官渠。官方修建的水渠。⑧埭:堵水的土堤。⑨陂湖潢漾:泛指河川湖泊。陂,池塘;潢,积水池;漾,小的湖泊。⑩潴水:水积聚,此指蓄水。⑪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⑫俾:使。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作文以记之                                 引凄异(《三峡》)
B.不物喜,不以己悲                           分人(《曹刿论战》)
C.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未复有能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
4.甲、乙两文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请体会两文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宋书·谢灵运传》有删改)

注:①文义:这里指文辞之事。②应实:这里指有实权的职务。③出:外放,到地方任职。④旬:十天。⑤朔:一个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 tuí )B.其奇者( yǔ )
C.以文义之( chù )D.遍历县 ( zhù )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四时俱(     )            A.具备   B.完备   C.准备
(2)晓雾将(     )            A.歇息   B.消散   C.停歇
(3)灵运所爱好(     )     A.白色   B.向来   C.不加装饰
(4)为诗咏以其意(     ) A.得到   B.实现   C.表达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4.从乙文内容来看,康乐公谢灵运“能与其奇”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华侨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庐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

又里许,为大绿水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注】①徐霞客(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游历山水,曾花费30年考察撰写古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②怒:指水流汹涌澎湃。③回互逼立:指山崖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④鹊起:乘势奋起。⑤逼侧:狭窄。⑥粟:皮肤因为寒冷而起的鸡皮疙瘩。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瞰无底”中的“下”根据上文情境,应为“向下”。
B.“穷”有“贫穷”“穷尽”“不得志”等义项,“于是涧中路亦穷”中的“穷”应为“贫穷”之意。
C.“乃循山冈”中的“乃”与“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中的“乃”意思相同。
D.“始依次悉见”中的“悉”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中的“悉”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B.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C.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D.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大意。
泉为所蔽,不得见。
4.文末徐霞客写到“寒生粟起,急返旧路”,《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也写到“凄神寒骨”“乃记之而去”。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说说两人感受到的“寒”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以载道”,字里行间倾诉的“道”,是仁人志士们理想的追寻、人格的坚守。请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养竹记》节选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故作《养竹记》。

(有删改)

注释:①砥砺:磨练       ②夷险:平坦和险阻
1.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       思义B.无案牍之   而获
C.竹本          根深蒂D.思砥砺名       天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类比,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上”“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映衬出陋室环境的清幽与别致。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名

《陋室铭》

《养竹记》

“物”的特征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
竹节贞

“物”的象征

_________象征君子坚定不移、通达正直、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手法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释】①居……忧:在家守父母丧,不理外事。太夫人:范仲淹的母亲谢氏。②万言书:指范仲淹的《上宰相书》,共万余言,专指朝政得失、民间利病,③叙:同“序”。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巴陵       古迹       此所谓战于朝廷
B.物之情       观山       众山小
C.连月不       诚布公       日出而林霏
D.北巫峡       人和       鸣之而不能其意
3.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总写洞庭湖胜景,“衔”“吞”二字气势非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B.第三、四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写出了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之后不同的心情。
C.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迁客骚人和古仁人。
D.文中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喜乐惆怅的抒情,还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将写景、抒情、议论自然地结合起来。
4.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洞庭湖的月夜美景。
5.结合链接材料内容,说一说链接材料体现了《岳阳楼记》中怎样的核心思想,你觉得这种思想的真正价值何在。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不会对人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②徇国:为国家效命。
1.文中“常如不及”中“及”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 用 玄 龄 之 策 盖 玄 龄 善 谋 如 晦 能 断 也。
3.房玄龄与杜如晦同为贤相良臣,你更欣赏谁?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释】①趋:跑,快走。②捐:弃,舍弃。③亡:无,没有。④懿:美,好。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鲁肃过寻阳 (等到)B.即刮目相待 (更加)
C.成丈匹 (于是,就 )D.夫子学 (积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为大有所益会,               就懿德
B.结友                                择其善者从之
C.大兄何见事晚乎                  下车引
D.其一犬坐                         以至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也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B.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C.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与吕蒙的对话。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D.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即因其“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4.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何异断斯织乎?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公不说,曰: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对曰: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席,尸坐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故不敢以忧侍坐。公曰:诺。令人下席曰:大夫皆席,寡人亦席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搴:拔取。②坐陈:临阵。陈,同“阵”。③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八尺有余/讲信B.徐公不君之美也/未柳絮因风起
C.皆美于徐公/不物喜D.寡人之耳者/臣介胄坐陈不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邹忌本来沉迷于妻妾客的奉承,后来经过慎重的思考才明白自己被蒙蔽了。
B.甲文中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在朝廷上取得了胜利。
C.乙文中景公因晏子不像自己一样坐在地上而生气,后来才明白不席而坐有失礼仪。
D.甲文的邹忌与乙文的晏子向君王进谏,都有勇有谋,体现出士大夫的智慧与担当。
4.邹忌与晏子都成功让君王接纳了自己的谏言。请结合选文分析他们进谏方式的妙处。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0.85) |

9 .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汉祖谓太子曰:吾遭乱世,当秦禁书,自喜,谓读书无益。及践祚,时方读书,乃见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又云:吾未学书,今观汝书,尚不如我。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不读书而欲行之是者,不可得矣;不自书而欲书之成者,不可得矣。

(选编自明·吴应箕《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汉祖:指刘邦。②禁书:禁止刊印流通的书。这里指秦朝时收民间藏书,禁止平民读书。③践祚(zuò):帝王即位。④书:书写,书法。⑤尚:还。⑥疏:上给皇帝的奏章。宜:应该。⑦是:正确。
1.根据方法提示,下列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中“但”字,类比“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解释为“只是”。
B.“即更刮目相待”中“更”字,根据词典释义可解释为“更加”。
C.“及践祚”中“及”字,迁移课内“及鲁肃过寻阳”,意思是等到。
D.“追思昔所行”的“昔”字,联系成语“今非昔比”,意思是过去、以前。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吾未学书,今观汝书,尚不如我。
3.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经历,指出了读书的益处。
B.【甲】文孙权针对吕蒙的位高职重,用双重否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C.【乙】文刘邦认为荒怠学业,想要在行为上做到正确,是不可能的。
D.【甲】【乙】两文,孙权和刘邦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4.结合【甲】【乙】内容分析,两文都是在“劝学”,分别劝对方学什么?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沈括《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后文的钱帅,是他的后嗣。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④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⑤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此自矜   我酌油知之B.汝亦知   不亦精乎
C.睨之久不去   康肃笑遣之D.公亦以此   钱孔人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3.甲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两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康肃公与喻皓两个人物形象进行说明。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