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焚券了债

隋李士谦有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焚券,曰:“债了矣,勿为念也。”遂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拒之不受。或曰:“子多阴德矣。”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人所不知,谓之阴德。今吾所为,皆子所知,何阴德之有?”


【注释】 ①李士谦:隋初人。②不登:不好。③图:打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是召债家               曰:“子多阴德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3.李士谦的善举令人敬佩,文中表现了李士谦哪些美好品德,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2017-07-0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班级开展的“成语,就在我身边”综合实践活动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我们学到的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成语的影子,如“似曾相识”出自《浣溪沙》,“见贤思齐”出自《论语》。请你再举出两个例子来。
①成语“                        ”出自《                
②成语“                        ”出自《                
成语的发展与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写出与下列人物有关的成语。(任选两个)
①夸父——(                                ②愚公——(                           
③勾践——(                                ④项羽——(                           
现在,一些商家和媒体热衷用谐音做广告,譬如“钱”(前)程万里、“食”(十)全“食”(十)美、高枕无“油”(忧)、“衣衣”(依依)不舍等。这种把成语改头换面的行为,有人认为是对文化的篡改,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创新,你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017-07-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人名)
2.武松这位打虎的英雄在初见老虎时,也像常人一样有怯懦的一面,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3.上面语段写到老虎时有这样的描写“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这两句描写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017-07-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现代文阅读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来源:学+科+网]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寥数语            ②河             ③泛         ④奔

2.请简要回答本文写作的缘由。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4.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5.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6.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7.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17-07-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
名校
5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登高》杜甫)
(3)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4)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5)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国事的极度焦虑和忧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言志,亦可明理。这让我们联想起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景中寓理、展示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勇于斗争精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将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秋望月,月圆人远,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以一种积极豁达的心态,将浓浓的思亲之情化作美好的祝愿,道出了天下离人共同心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7-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不少于120字)。
陶行知的《自立立人歌》中有这样一段:“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个顺口溜透着做人的真理。没有自立能力,再聪明的人也只能是庸庸一世、碌碌无为。你在生活中是否已尝试着去自立呢?请你描绘自立带给你的益处,或谈谈你对自立的认识,或说说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2017-06-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上,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            。
2.选文内容表现的情节是 :                     。
3.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武松的性格特点。
2017-06-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现代文阅读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那个展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水晶饰品。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拿着一个紫水晶笔洗向参展的客人们展示。他打开一个小型的强光电筒,将光束对准了那个水晶笔洗,它顿时迸发出了迷人的光泽。我欣赏着那些美丽的水晶饰品,不由得想起一个与水晶有关的故事。


  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呆上一会儿。
  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他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但他却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在小男孩看书的时候,他也继续看自己的书。
  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书店的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
  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
  其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
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那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
  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
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
  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
  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
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
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
  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

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他一边说着,一边找来一张报纸将那套《安徒生童话》包好。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彩。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光            (2)脚(          (3)蝉          (4)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2)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彩” 。
4.为了买那套《安徒生童话》,文中的小男孩做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通读全文后,结合文题,请你概括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6.仔细阅读文章结尾段,作者说“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请你说说这“水晶般的心愿”有什么含义?
7.这篇文章语言朴素平实,字里行间倾注着真挚的感情,贫困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内心是富有的。请谈谈你读过本文后的感悟。
2017-06-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使(                                        ②知人之名著(                              
2.翻译句子: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
3.除了刘宣外,选文中的卫使、刘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2017-06-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选自《 》 ,作者柳宗元,字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清冽 ( ) ②为为岩( )
俶尔远逝 ( ) ④往来翕忽( )
3..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开始“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详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4.第二段从对鱼的描写中可见潭水的什么特点?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5.文章开头作者发现小石潭而“心乐之”,进而看到潭中游鱼来来往往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而第四段却又感到“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心境的变化?
2017-06-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