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清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乙】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盖:发语词,表示提示或强调。②士人:古时指读书人。③识:见识。④河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黄河水神。⑤骤几:猛然靠近,这里指很快成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   (              )   (2)险躁则不能   (              )
(3)年与时          (              )   (4)不敢以一自足   (              )
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两狼并驱如故B.知者不如好之者
C.有恒则断无不成D.因往晓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宁静无以致远
4.两文都是寄语晚辈的家书,【甲】文的中心句是“A_____________”;【乙】文的中心句是“B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两文都谈到了“志”和“学”的关系,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2020-09-25更新 | 3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于河   十余岁       ⑷转转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017-06-1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个旧市北郊教育联合会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
(3)项为之强        (                                 )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句子。
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文:                                                                                                                      
3.[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                、                 、                 的童趣乙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              、               、的特征。
2016-11-1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云南省昆明三中二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