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1 . 阅读《女娲造人》选段,完成各题。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摆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 (1) 未免太麻烦了。

(2) 这却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1.文中加点的“这种方法”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2.回忆课文《女娲造人》,试在文中①②处各填一个疑问句。
(1)
(2)
3.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女娲”这个人物。请发挥你的想象,拟一段女娲和她第一个孩子的对话。(总共不超过40个字)
女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2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大人能向小孩学到什么

①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一回别人说你幼稚是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小孩,可能经常会被人说成是幼稚。每一次我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者展现出有别于普通公民的惯常行为之时,我们就被说成是幼稚。这让我很不服气。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大事件:帝国主义、殖民化统治、世界大战(屏幕投影相关图片)。请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这些该归咎于谁?是大人。而小孩呢,做了些什么?安妮·弗兰克写的作品《安妮日记》,以对二战时期大屠杀的有力叙述打动了数百万人的心;鲁比·布里奇斯为美国种族隔离的终结作出了贡献;另外,近期,查理·辛普森骑自行车为海地灾区募得12万英镑善款(屏幕投影相关图片)。所以,可见年龄与“幼稚”一词并无任何关系,应停止使用这个年龄歧视的词。(掌声)谢谢!

②谁能说某些非理性思考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所真正需要的吗?我们小孩并不像你们大人一样,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前,畏畏缩缩,孩子们心里有着激励人心的抱负和希望美好的想法,就像我希望世上没有人挨饿,或者一切都是免费的。在座的有多少人依旧心怀梦想,并相信其可能实现?但孩子们依然梦想着完美,这是件好事,因为要将任何事情变为现实,你必须心怀梦想。

③在很多方面,我们的大胆想象帮助我们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又拉近一步。例如,华盛顿州塔可马市的玻璃博物馆里有一个项目叫“孩子们设计的玻璃”计划,孩子们自由创作自己的玻璃作品。后来,驻馆艺术家说,正是这些想法激发了他们有史以来最棒的点子,因为孩子们的思想不受局限,不会考虑设计出来的玻璃如何加工,只是将最好的创意展现出来。小孩已经从大人身上学到许多,我认为大人应该开始向孩子学习。现在,我的演讲主要针对教育圈子里的人,这其中有老师和学生。我想用这个来类比,不应该只是老师站在教室讲台上告诉学生做这做那,学生亦应教育他们的老师。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学习应该是相互的。

④但不幸的是,现实和理想背道而驰,这与信任或缺乏信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不信任某人,你就会给他设限。我若是怀疑我姐姐没有能力偿还我借给她的一笔百分之十利息的贷款时,我就会限制她再向我借钱,直到她还清借款为止。(笑声①)顺便提一下,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大人呢,似乎普遍地对小孩持有这种限制性的态度,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两者相互尊重,也就是说大人应该了解并认真对待小孩的愿望。

⑤然而比限制更糟糕的是,大人常常低估小孩的能力。我们喜欢挑战,但假如大人对我们期望很低的话,说真的,我们就会不思进取。我自己的父母对我和姐姐抱有很高的期望。当然,他们没有让我们立志成为医生或律师诸如此类的。我从四岁开始爱上写作,六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装有微软软件的笔记本电脑。我用那台电脑写了300多篇小故事,我当时还想将它们出版,一个小孩想发表作品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父母没有嘲笑我,也没有说等你长大点儿再说,他们非常支持我。但许多出版社可不这么给面子。一家很大的儿童读物出版社讽刺地说:他们不为儿童作者出书。儿童出版社不跟儿童作者打交道?怎么说呢,你这是在怠慢一个很大的客户群体啊!(笑声②)然而,有一家出版社愿意作出突破,信任并聆听我的想法。他们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飞扬的手指》——就是这个——从此以后,这本书被上百所学校借鉴,作为上千教育家的教育方针,最终,我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演讲。

⑥我十分感谢各位今天到场聆听,这表明你们是真的关心孩子。但小孩比大人强得多的这幅图景是存在一个问题的。小孩会长大并变成像你们一样的大人。(笑声)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小孩变成你们这样的大人,而是比你们强的大人。正是如此,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文明和发达的,无论你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你必须给孩子们创造条件与机遇,这样我们才能长大并让你扬眉吐气。

⑦在座的大人们,                                                            


【注释】本文演讲者邹奇奇,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3岁开始阅读,4岁开始写作,8岁出版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本文是她14岁时的演讲稿。
活动一:假设你是演讲现场的一名听众,请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听清演讲内容】
1.大人能向小孩学到什么?根据演讲内容,分点概括。
【任务二:感受演讲语言】
2.同学小茜发现这篇演讲词和课内所学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重要扶择》一样,都是现场“记录稿”。除了演讲词外,还记录了听众的反应。结合上下文,请你给她分析演讲稿画线处赢得“笑声”的原因。
活动二:假设你是演讲者,请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三:评析演讲开头】
3.关于演讲的开场白,有一个著名的“七秒法则”:在听众决定是否关注你的讲话之前,你只有七秒钟的时间可以利用。这篇演讲稿的开头是否能体现这一法则?请你代表演讲者给大家做简要介绍。
【任务四:设计演讲结尾】
4.完美的结尾,能够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请你为此次演讲补写一个120字左右结尾。
3 . 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住敌人腰的,有住敌人头的,有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在一起,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抱”“掐”“倒”“烧”等动词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牺牲时的各种姿态,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B.这场激战最终能聚歼敌军,不仅仅是人数和武器装备与敌军势均力敌,更是志愿军战士英勇善战的结果。
C.选文最后一段引用营长的话,由目击者来谈,不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而且使文章富于变化。
D.选文以记叙为主,同时穿插议论、抒情,这些议论、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2023-03-30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福鼎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广西地处南岭之南,由于多山的地势,古时广西的文化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后来由于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中原丰富的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逐渐影响到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一些中原士人因各种原因来到广西,给广西的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柳宗元的到来为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教育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②中唐时的广西,氏族的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仍然在社会上占主流,这与儒家观念占主流的中原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柳宗元针对当时柳州的这种落后的状况,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移风易俗,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上的原始状况。

③元和十年,柳宗元上任伊始即开始把推行儒学作为他移风易俗的措施,以期通过儒学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于是,他把重建孔庙作为一项改变民风的重要措施,希望为人们树立一个精神偶像和灵魂。但是,长期形成的习俗与民族性格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文化传统影响的缺失,更使得官方所推崇的儒学一时难以在广大当地百姓中产生认同。于是,柳宗元根据广西巫风盛行、相信鬼神的特点进一步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试图进一步改变柳州落后的风俗习惯,其具体措施就是重修大云寺。以期借佛来辅助教育,借佛的慈悲来达到戒杀息鬼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当时柳州的民风确实有了较大的改观和变化。

④除了移风易俗、改变民风之外,柳宗元还兴办文教,凭借自己文名远播的影响力为广西培养了许多的人才。这些柳宗元的弟子们除了学习知识外,在思想文化乃至性格上肯定受到柳宗元的很多影响,所以戴义开先生在《刚直的柳州人》一文中说柳州的古代为官者大多具有“刚直”的特点,并且说这里有柳宗元的影响。而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的读书人,他们以其独特的地位,充当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对社会风尚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柳宗元又通过他们,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⑤另一方面,凭借柳宗元的名气与其诗文的影响,客观上又扩大了广西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代唐宋派的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因此,柳宗元作为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除了柳宗元以外,广西还流寓过大量中原及外来的文人墨客,比如宋代的江西人黄庭坚、河北大名人柳开、明正德年间的常熟人桑悦等人都曾在广西的宜州、全州、柳州等地做过官。这些外地人来到广西,凭借自己的地位,都曾给予了广西的文化建设以很大的影响。此外,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里,也记录了大量广西的地方风物,这对于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选自肖扬碚《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有删改)

1.柳宗元为改变广西人们生活及思想的原始状况所采用的措施不包括(     
A.兴建孔庙,推行儒学。以期通过儒学“淳教化”,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
B.重修大云寺,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以期借佛“以佐教化”。
C.兴办文教,凭借自己文名远播的影响力为广西培养了许多的人才。
D.柳宗元专为柳州山水写记,对外作以宣传,让人们关注柳州,关注广西。
2.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达,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时间里,给柳州带来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广西文化的发展。
B.柳宗元为扩大广西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借助了他自己的影响力。
C.通过徐霞客的游记,广西特有的风景及物产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
D.戴义开先生认为柳宗元的弟子们因受柳宗元性格的影响,大多都具有“刚直”的特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所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是为了证明“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的到来才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观点。
B.中唐时期,柳州以氏族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的思想为主,而中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C.很多原人士来到广西,使得广西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
D.文章①段与②③④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⑤段补充其他外地的文人墨客对广西的影响。
2023-03-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好一场心灵的大雪

——鲁迅的《雪》赏析

刘德福

1924-1925年,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同时,开始翻译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写道:“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在《雪》中,鲁迅为我们呈现了大精神产生的过程。

文章一开始,写了“暖国的雨”的特征,“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对雨,鲁迅的态度并不是一概否定的,但,雨的确是与雪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正是“青春的、壮健的”江南雪,引来了孩子们的热闹,可它也有一个特点:粘连、易变。“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而且,“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因此,作者在结尾深情的喊道:“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笔下的雪,是“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写照,从“暖国的雨”到“江南的雪”再到“朔方的雪花”,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形成过程。我们可能联想到:一个人,从“天真烂漫的少年”到“健壮蓬勃的青年”再到“大气磅礴的壮年”;一个灵魂,从“温柔单纯的留学生”到“慷慨激昂的文人”再到“笔意如刀天马行空的战士”。在这个变化中,“孤独”起到了决定作用。雪从“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到“终于独自坐着了,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最后变成“在无边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啊,好一场心灵的大雪呀!

难能可贵的是,文笔犀利老辣、解剖自己如解剖别人的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却表现了少有的宽容和温情。他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在突出“朔方的雪花”是“大精神”的同时,又在“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仅歌颂那“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而且用回忆、向往中的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与丑恶的现实世界作对比,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请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并和《<雪>四人谈》相比较,想一想作者的看法与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2023-03-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夏生荷

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

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

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棕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12月上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棕叶。
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
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
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
(2)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实,再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3-03-2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我们只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有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时,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⑧很快地,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节选自莫言在瑞典文学院颁奖礼上发表的演讲

1.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最痛苦的一件事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3.选文第⑧段划线句子对刻画母亲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4.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说“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2023-03-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山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完成小题。

《鲁迅入门读本》前言

①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我曾经就此和许多专家、朋友进行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中国文化的原典;唐诗——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的精华;《红楼梦》——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鲁迅著作——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创和奠基。也有的朋友建议还应加上陶渊明、苏东坡的诗作。这些意见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②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并且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里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且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③“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④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⑤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⑥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 文/钱理群,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五大经典”的推介,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庄子》开创了中国文化的起源。
B.唐诗体现了中国文化成长与发展时期的精髓。
C.《红楼梦》总结并宣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束。
D.鲁迅著作开创并奠基了中国现代文化。
(2)下列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对社会、人生、文学等问题的思考,既有高度,也有深度。
B.鲁迅往往在别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继续直言不讳。
C.鲁迅愿意向读者袒露自己的不足。并呼吁年轻人去批判自己。
D.鲁迅作品的语言融会贯通,极具个性与创造性。令人常读常新。
(3)下列不属于作者推荐阅读《鲁迅入门读本》理由的一项是(     
A.树立起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高峰地位。
B.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夯实底子”。
C.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2023-03-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关于“名著学习”的访谈片段阅读。

①编辑:李老师,对于不同的名著学习,您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环节,这样做有何好处?

②李老师:给名著学习设计活动,最明显的好处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变静态的阅读为动态,把个体的分散阅读变成群体的分享和互促,这对于动辄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名著阅读尤其有效。其次,活动其实是一种“任务驱动”,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同学们必须真正进入名著文本,而不大可能从网上所谓的“名著知识点”里轻易搜到。第三,活动能够引发同学们对名著进行“二次开发”,与真实的语文学习相联系。

③之所以针对不同的名著学习,设计不同的活动环节,是为了贯彻统编教材名著阅读“一书一法”的理念。教材是希望同学们每读一本书,就掌握这类书的读法,而我们的活动就是针对这个“法”来设计的。例如,《骆驼祥子》要学习“圈点和批注”,我们设计的活动是以祥子的身份发朋友圈,那么其他同学在下面的“评论”就是一种“圈点和批注”,而发朋友圈的同学其实是在“变化身份讲故事”,这样的活动就既落实了名著阅读,又促进了语文学习。

④编辑:“整本书阅读”可以解决学生读书少的问题,那如何在阅读中提取重点,与中考接轨?

⑤李老师:其实,我是不赞成在“整本书阅读”时考虑与中考接轨的,那可能会败了阅读的兴致。但是,中考又是这么现实的问题,的确不容回避。

⑥首先,你要熟悉本地区中考名著的考查特点。目前,全国各地在这一块的考查,基本走的是抓大放小,规避“琐细”识记的路子,也就是不大可能提问“法布尔第一次找到了几个鸟蛋,是什么颜色的”,而是类似“经典名著中不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请从《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怎样炼成的》三部作品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并作简要分析”这样的简答。如果你所在地区是这样的考查方向,同学们只要做到静心通读全书,坚持撰写阅读提要,考前简单复习即可应对。

⑦其次,你要学会梳理必读名著的核心信息。不同文体的名著,考查的侧重点当然不同。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作品,其核心是记录真实的历史。梳理这本名著,你要抓的就是“人物纪”和“事件纪”两方面。“人物纪”又分为“伟人”和“凡人”,在本书中,“伟人”重点当然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次重点如徐海东、邓发、林伯渠、贺龙、朱德。可以整理他们的外貌形象和言谈举止中最典型的特征,然后是出身与家庭、参加革命前后的主要经历,其中与同学们年龄相仿阶段的青少年时代可以重点梳理,还要注意一些反映的他们可亲可近的“平凡”之处。而“凡人”则相反,如“红小鬼”、红军战士和苏区农民,你要善于挖掘他们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流露出的“不平凡”的精神气质。“事件纪”主要抓“长征”,重点是其中的重大事件,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⑧第三,你要掌握对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能力。目前的名著考查,有针对单部作品单一人物的,也有比较多部作品多个人物的,这就需要你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例如《西游记》,根据妖怪的来历和降服的结果,可以将八十一难遇妖降妖分为几种情形;《儒林外史》众多的读书人中,哪些是真儒家哪些是假名士;简•爱与沈琼枝这两个相差百年、一中一外的两个女性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等等。这种“跨越式”比较是名著考查比较成熟地区容易出现的考题,备考时可有意识地多加关注。

⑨编辑:《水浒传》是统编版教材九上的名著,请您以这部名著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应如何做,好吗?

⑩李老师:所谓“整本书阅读”,其实就是区别于课本的单篇选文式阅读。就《水浒传》而言,意味着不能局限于某一章回的片段阅读,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全书。课本对此书的定位是“古典小说的阅读”,这就要了解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从讲史和说话发展而来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欣赏本书如何“说豪侠列传”,如何说“分合大书”。

⑪具体而言,“说豪侠列传”的手法有起一个“诨号”,配一样“绝活”,给一副“声口”,敷一段“传奇”;说“分合大书”的手法有把“散篇”说成“长篇”,把“平叙”说出“波澜”,把“雷同”说出“不同”,把“全知”说成“限知”。按照这样的读法,就可以从全局上掌握《水浒传》的创作特点,从外号、本领、语言、故事掌握人物性格,从链式结构、曲折情节、同中之异、叙事角度掌握小说章法,从而体会到本书独特的艺术价值。

⑫编辑:您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提到中考名著的“切片式”考查方式,请您谈谈这一考查方式的特点及学生的应对方法。

⑬李老师:“切片式”考查并不神秘,只要不是选择、判断、识别和简答题,绝大多数地区的名著考查都是“切片式”,即从名著中精选一个或多个片段,对所选文段进行阅读理解和妙点赏析,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到整本名著甚至其他名著。

⑭这种考查方式的特点在于,突出真阅读和深阅读。所谓真阅读,就是通过片段的上下延展、前后勾连,来考查学生是否真实有效地阅读了名著;所谓深阅读,就是通过对选段的赏析,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名著,如基本的创作特点、创作手法、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

⑮应对真阅读,当然就是你得真正读过,并且对书中的核心信息了如指掌,比如重要人物的命运起伏、主要经历,祥子的“三起三落”,尼摩船长的“四次流泪”,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分分合合”之类,考查着眼于“前情”或者“后事”,这得靠你平常的积累与整理。

⑯应对深阅读,主要基于对整本名著最有代表性特征的认识,同学们可以参考课本上的探究专题,加上老师增补的探究活动,在其统领之下,赏析所选“切片”。例如,《儒林外史》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是“讽刺的艺术”,那么你拿到“蓬公孙富室招亲”选段,就应知道其中梁上老鼠滑落、仆人鞋子飞来都不是为了搞笑,而是讽刺鲁编修招来的并非他想要的“乘龙快婿”,为后面的翁婿矛盾张本。总之,就是向阅卷老师展示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阅读水平。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师设计名著学习活动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名著“二次开发”,与真实语文学习相联系。
B.如果名著阅读与考试挂钩,那样可能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致。
C.要想应对名著考试,只需要熟悉本地区名著考查特点,梳理必读名著的核心信息,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即可。
D.名著阅读“切片式”考查方式,就是从名著中选取一个片段进行阅读理解和妙点赏析。
(2)你发现了吗,李老师回答编辑的每一个问题时都用了类似的方法,请你探究出来。
(3)以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为例具体阐释《水浒传》中“说豪侠列传”用了起一个“诨号”(绰号),配一样“绝活”,敷一段“传奇”的方法。
2022-10-1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第二天,右岸的先锋部队落在后面了。四川军队沿路设了阵地,发生了接触。南岸的战士就更加咬紧牙关前进。不久,对岸出现了新的部队,红军从望远镜中看出他们是白军增援部队,赶到泸定桥去的!这两支部队隔河你追我赶,整整一天之久,红军先锋部队是全军精华,终于慢慢地把筋疲力尽的敌军甩到后面去了,因为他们休息的时间久,次数多,精力(        )得快,因为他们毕竟并不太急于想为夺桥送命呀。

②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的。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        )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降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描守的阵地,当然,这座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座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③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        )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子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④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⑤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⑥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降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⑦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耗   横跨   征求B.消失   横跨   征收
C.消耗   横贯   征收D.消失   横贯 征收
2.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红军渡河的过程。请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1)(2)(3)(4)(5)(6)(7)
内容概括两支部队隔河你追我赶红军发现从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剩下空铁锁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渡河英雄获得金星奖章

3.请按要求赏析下段文字。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从加点词语含义的角度)
4.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泸定桥的建桥历史和桥梁现状?
2022-08-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