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被大风吹倒

亲爱的年轻朋友:

节日快乐!

想起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留言问我,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③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④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

⑤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⑥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⑦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

⑧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

⑨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

⑩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

⑪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

⑫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⑬一个人,是我的爷爷。

⑭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的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

⑮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⑯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

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

⑱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

⑲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⑳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㉑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㉒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㉓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㉔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

㉕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㉖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㉗总之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的直达人的心灵的作用的时候。

莫言

2022年五四前夕

【对比分析演讲】
1.根据已学课文《最后一次讲演》以及上述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演讲者演讲目的演讲风格
(1)______悼念李公朴慷慨激昂
莫言(2)______(3)______

【感悟演讲开头】
2.关于演讲开头,有一个著名的“七秒法则”:在听众决定是否关注你的讲话之前,你只有七秒钟的时间可以利用。莫言的这篇演讲稿的开头是否体现了这一法则?请简要分析。
【揣摩演讲语言】
3.揣摩下列演讲语句,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请从重读的角度进行演讲设计,并说明理由)
【梳理演讲思路】
4.结合演讲稿的内容,补充完成思维导图。

由公众号留言引起话题——①______→讲述自身经历:一本书,带来知识。一个人,②______→呼吁年轻朋友们:③______

2024-04-21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宜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回答问题。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节选)

雨果


各位先生:

①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②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③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④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⑤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作品,崇高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⑥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⑦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⑧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和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⑨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⑩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⑪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有删改)

1.演讲的开头重在吸引听众的关注,请分析开头一段作者是如何“抓住”听众的。
2.理解加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②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4.演讲要有意识地锤炼“金句”,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推荐一句文中你认为可以是“金句”的句子,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2024-01-2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改朝换代、国家灭亡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2024-01-0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①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收到。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型社交心理。

②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不一。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泰语。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办公室老手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其中“哈”是最精髓的,可以同时传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在公司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必备的品质。

③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呢?不影响。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如果说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句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④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啊”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也就是说,随着网络技术对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⑤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一次的QQ特别关注提示。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法论来提高社交效率。

⑥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⑦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我们近两年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这个“哈”,就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emoji(表情符号),指向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⑧“哈”的背后不是一个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好处是快、容错率高。而坏处,也许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⑨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⑩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硬的你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emoji以及热情洋溢的“哈”“好呢”等优美汉语。

⑪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2点睡觉和凌晨5点起床没啥区别了。只有那个“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

⑫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选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句尾加上“哈”暗喻了一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可拉近与职场老手沟通的心灵距离。B.可同时传达自己尊敬与谦卑的品质。
C.可以消解与人对话的严肃感。D.是对对方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
2.人们在聊天时句尾加“哈”的社会原因,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人们逐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B.社交聊天需要耗费精力,人们需要用句尾加“哈”的聊天方式提高社交效率。
C.句尾加个“哈”是了不起的发明,既概括了社交诚意,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D.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线上的社交文字表意指向为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3.结合全文内容,句尾加“哈”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024-01-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不被大风吹倒


亲爱的年轻朋友:

①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留言,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苦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②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③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④一个人,是我爷爷。

⑤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⑥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⑦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⑧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⑨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莫言

2022年五·四前夕

(选自人民网,有改动)

1.阅读全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艰难时刻应对办法最终结果
“我”童年辍学,孤独穷困。(2)_____“我”度过了艰难时刻,也为以后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1)_____爷爷攥紧车把、弓着身子与狂风对抗,“我”死死抓住牛筋草。大风过后,车在,人在,“我们”胜利了。

2.品析第⑥段加点词“钉”的含义。
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
3.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细节描写,体现了爷爷怎样的形象特点?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不被大风吹倒”给你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什么?
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请说说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2023-11-22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7 . 下面是作家贾平凹的发言稿(节选)。请认真阅读,完成各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节选自《美文》,有改动


(1)阅读上面文字,填写表格空缺处内容。
发言场合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
(在京医行)
发言者身份嘉宾
听众身份来自16个国家的30位汉学家、翻译家
讲话的核心话题“解读中国故事”即翻译家能较为理想地鉴别出中国作品的优劣高低。
发言思路①解读中国故事的目的:A______________
②如何解读中国故中B________C_______
(2)有同学说,以上讲话内容专业性强,但发言者把一些抽象的说法或术语解释得通俗易懂。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至少答两点)
(3)文章开头看似平常,实则有一定的设计用意。请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023-11-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孝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赢在另辟蹊径

①在一次欧洲的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两分优势领先,似乎是稳操胜券了。但是,局势却不然。因为那次锦标赛所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胜。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赛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才能算胜,否则就将被淘汰。这谈何容易?

②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要求暂停。

③许多人对此举都付之一笑,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力挽狂澜。

④暂停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这时,球场上出现了让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篮网,比赛时间到。

⑤全场的观众顿时目瞪口呆。最后,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手,需要加赛,大家才恍然大悟。

⑥保加利亚队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在加时赛期间。保加利亚队赢了对方6分,如愿以偿地取得了胜利。

(选自《领导文萃》2023年2期,有删改)

1.保加利亚队的做法,为什么让全场的观众从“目瞪口呆”到“恍然大悟”?
2.生活中难免遇到危机,陷入僵局,我们应该如何化解,起死回生?有的同学认为要打破常规、大胆尝试,也有的同学认为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你赞同哪种说法?还是另有思考呢?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2023-11-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023-10-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纪念白求恩-随堂练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回答问题。

①鳑鲏是一种淡水鱼,在野生环境下,鳑鲏无法保证鱼卵的安全,因此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繁衍后代。于是,它们把养护鱼卵的任务交给了河蚌。

②每年的春夏之交,是鳑鲏繁殖的季节。这时,雌鱼和雄鱼会结伴游到河蚌的栖息地,寻找合适的产房。雌鱼在腹下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一旦物色到合适的河蚌,便会在河蚌张开蚌壳时趁机把产卵管插入河蚌的进水孔,把鱼卵产在河蚌体内。

③进水孔是河蚌呼吸和进食的通道,那里有极为丰富的氧气供给。在这样的条件下,鳑鲏的鱼卵孵化率非常高。孵化出的小鳑鲏会在河蚌体内继续生长,而进水孔带来的大量藻类和有机碎屑,就成为幼鱼的食物。在河蚌的保护下,小鳑鲏安全地成长,大约一个月后,小鳑鲏便可离开河蚌独立生活了。

④不过,借河蚌育儿的鳑鲏并非只是坐享其成,它也是河蚌的后代——钩介幼虫的养母

⑤原来,当鳑鲏出现在河蚌附近,向河蚌的进水孔产卵时,河蚌也会迅速挤压蚌壳,使钩介幼虫通过出水孔游出来,附着在鳑鲏的鱼鳍或鱼鳃上。鳑鲏的身体受到附着物的刺激,会生成一个个被囊,把这些钩介幼虫包裹起来。就这样,钩介幼虫靠着吸食鳑鲏体内的营养存活。半个月后,钩介幼虫长成幼蚌个体,就会从被囊里脱落,离开鳑鲏。

⑥鳑鲏与河蚌这两种跨物种的生物,只因共同的需要而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成为互利互惠的忘形之交,这也说明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永远是生物生存的智慧之道。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阅读完上面的文章后,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2)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存法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2023-09-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部分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