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7 道试题
1 . 19世纪后期。美国外交官田贝说:“在中国方面更没有梦想到战争,它用骄满的外壳封包着自己没有想到倭人胆敢来攻击它、它以四万万人口对抗四千万人口……他们全是东方国家,似乎没有战争的理由”。田贝的言论(     
A.印证了甲午战争中国准备不足B.折射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C.表明东亚宗藩体系的彻底瓦解D.见证了中日战争美国偏袒日本
2 .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2023-11-29更新 | 189次组卷 | 45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     
A.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B.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D.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023-11-27更新 | 165次组卷 | 329卷引用: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9高一·广东汕头·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农具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
2023-11-27更新 | 18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1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023-11-24更新 | 22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7 .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2023-11-24更新 | 102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官员选拔根据门第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9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023-11-23更新 | 29次组卷 | 102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