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夜市》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根据记载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南宋王朝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B.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市繁荣
C.南宋政府已经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南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 .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共同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3 . 据《临川县志》记载:“出工一条龙,做事一窝蜂,不管干多少,都是记高分。”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文革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D.二十一世纪初期
4 .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016-11-27更新 | 388次组卷 | 39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016-11-21更新 | 334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区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D.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同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星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通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面“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明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能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
A.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
D.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个太尉
9 .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