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A.制度创新B.武力掠夺C.和平崛起D.民主强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商业与汉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近代一百多年中,中国人从初步认识和传播民主思想,到逐渐提出并尝试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建立某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过曲折的奋斗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孙中山关于建立民主宪政分三步过渡的思想,以及他的五权宪法思想,是极具特色的民主理论。而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关于未来国会制度与责任政府的构想,表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略成系统的思想。
革命党和立宪派都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投入民主制度的建设。……他们先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宪法性文件;进行了一系列革除专制积弊、开创民主新风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临时参议院,以作为民意机构。……但是,从袁世凯窃权的那一天开始,民主制度的实质内容就日复一日地被淘空。

——摘编自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民主的异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的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并简述其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并分析导致这一命运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城市房产租赁业,集中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或有较强政治职能的大城市。从全国范围来看,唐代城市房产租赁业的城市区域分布规模还比较小。但是从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里的租赁业来看,小范围内区域分布规模相当大。长安城中有租赁活动存在的坊,朱雀大街以西有5坊,朱雀大街以东则有14坊。除兰陵坊以外,其余的坊则都围绕着东、西两市分布,一些临近横贯东西的春明大街,一些则贴近皇城。
北宋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旧时对商业的空间时间的限制,都已逐渐解除,除禁地外,不论何处,都可开设门面,不论何时,都可以经营商业。鉴于此,宋朝都城开封城中,房产租赁业也很兴旺,城中区域分布密集。特别是沿汴河、蔡河两岸的官私房产大量出租,用以满足社会上各种承租者的需求。在宋代,除了都城开封以外,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有兴旺的房产租赁业。从城市的分布来看,南方城市居多。
(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城市房产租赁业区域分布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房产租赁业发展的原因。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欣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虽然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误解、反感、畏惧等。……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欣却因基本要素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据[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


材料二 在苏美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明确的,即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苏美两国主要围绕着两国债务问题展开。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苏美两国达成有利于苏联的相关协议,并于1933年1 1月16日正式建交。

——据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2016-11-27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2016-11-27更新 | 1763次组卷 | 25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结加剧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