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即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法式备定”的大唐帝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全面展开。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包括:召集群臣盟警“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确立中央集权行政改革指导思想;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旧制和租庸调制。政府先将贵族手中的私地和私民变成“公地”和“公民”,以此为基础推行类似唐朝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政府每隔6年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负担租庸调:受田每段缴纳租稻22把;每户缴纳庸米5斗,庸布12尺。军事上中央设五卫府,各地置军团及镇守府等。仿中国唐朝府兵制,正丁中轮服兵役,战时作战,平时农耕。“以唐为师”的日本,封建社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中日之间的关系密切,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地往来。

——根据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等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征及影响。
2023-04-09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代以来,以天津为主的长芦盐区是全国盛产海盐的产区。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日本急需寻求新的进口盐资源。华北盐业公司是日本在中国大陆上设立的盐业垄断企业中的最大的一个,如表为1938~1942年华北盐业公司的长芦盐田统计表(单位:町步)。由此可知(        
年份(年)恢复盐田公司新开盐田总计
计划数量实际数量累计实际数量计划数量实际数量累计实际数量
19384180418041806806806804860
19394180118590715875767
194041809065100001158715768
1941150015085688418044711605821747
19421080108067681605822827
注:1町步约合9918平方米。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C.洋务运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D.日军侵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2023-04-09更新 | 213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A.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B.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D.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的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问礼于老子的情景。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并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此图反映了(     
A.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学与道教相互借鉴
C.艺术创作对时代精神的彰显D.崇尚礼仪的文人意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图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该图信息反映了

A.士族势力膨胀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B.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
C.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增强
D.拉开了边疆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序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粵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革命派
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2021-07-23更新 | 34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9 . 1955年亚非会议上,部分国家把矛头对准新中国,声称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认为中国存在铁幕或者竹幕,为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理解。这表明
A.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B.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C.亚非会议受大国操控D.中国尝试用多边外交解决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
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