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鼓励在纷乱之时保持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节义之士,特别予以表扬,此举固无不当,但却造成一种为享大名于天下而刻意隐逸、或以借“道德良好”来达到引人注目、立异名高的目的,于是后来选举、辟召等拔取政治人才的制度,一变而被扭曲为“道德比赛”的工具……再加上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互窃柄,更促使士人激愤,太学“清议”应运而生……至曹操崛起之时,士人大都均与道德告别了,其态度呈现一种两极化的发展:一是由“清议”转为“清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依然潇洒优哉游哉,走向清虚空灵之路;另一就是由不齿做一个空言道德、百无一用的废物,而反动为循名责实,只讲求如何强力操作实际政治,明白宣告道德破产。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大。于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年),以迫切的心情写了求贤令,号召去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根据龚鹏程《改变中国历史的文献》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求贤”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的“求贤令”。
2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渲染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而且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价值取向。这表明
A.明清小说适应了新兴阶层的崛起B.三国故事在民间有深厚群众基础
C.作者有浓厚的正统政治观念理想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该主张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D.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李大钊曾说:"鸦片战争的对英赔款,以及关于鸦片贩卖的贿赂公行,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李大钊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B.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C.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D.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清朝取得了大一统事业的成功。面对复杂的族群,清廷十分重视文化治国。雍正认为华夷只有居住地域之别,而无文化高下之分,“满、汉、蒙古,并无域视”。基于历朝经验,顺治帝也下诏“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乾嘉时期,云南学政孙人龙广设学校,“化玩犷之风俗,泽椎鲁以诗书”;湖南凤凰厅同知傅鼐建“昭忠”“忠勇”“节孝”等祠以化导苗民。清朝还对朝贺、宴享等国家仪式进行了规范,如道光七年(1827年)完善了元旦朝觐皇帝行礼时的行列顺序:满洲、蒙古、哈萨克、回部等王公依次首班朝贺,其余如伯克、土司等在后依次参拜。

——据张永江《礼仪与政治:清朝礼部与理藩院对非汉族群的文化治理》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规,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下设文教司专门负责民族文化、教育工作。1951-1952年,在国家的支持下,新疆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先后成立,到1956年底,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了约256个文化馆(站)和近200个书店和门市部,还兴办了大量图书馆、博物馆等。

——据刘源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文化治国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6 . 毛泽东说:“上海的几十万工人,几十万其他劳动人民,几万知识分子,和有爱国心的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是第一次不受压迫地联合在了一起。”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开埠之后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之后
C.上海解放之后D.浦东开放之后
2020-06-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7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记载:“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的目的是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B.留学生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
C.留学生学到了自然科学与资产阶级的人文科学知识
D.这批留学生成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
2020-06-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8 .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寰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当时的开明人士认为此书“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这表明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中国历史主流思想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已被彻底打开D.部分中国人的视野得到开阔
2020-06-23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土被称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极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首辅是宰相的别称B.明中期后实质上是君主立宪制
C.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职权极重D.首辅、次辅界限模糊,争斗不断
2020-06-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列表格数据信息可以反映
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A.政权更迭致使经济政策变化直接影了生产指数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C.国共两党的关系是影响当时中国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
D.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