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1901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的经济事业在1920年前后达到顶峰。

——《中国通史》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大生集团和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受到重创的原因。
2 .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洋务运动则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营企业为主,洋务运动则以官办或官督商办为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的主体是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则以政府官僚的推动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     
A.近代化成为共识
B.政府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C.近代化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展开
D.近代化具有内源性特征
3 .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的东京、临安,有数以千百计的酒楼。樊楼为东京酒楼之甲,每天到此饮酒者达千人之多。人们可以在此欣赏表演,还产生了很多以此为背景的话本。由此可见当时(     
A.世俗文化的繁荣兴盛B.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D.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自幼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八岁登基后仍然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认真学习这些知识。他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命传教士采用地圆说绘制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地图在康熙的南征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谕令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宫中设置化学实验室,用化学方法试制西药,使中国在医疗中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还命令传教士汤若望以西法制成了“红衣大炮”,该大炮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皇宫中开设有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外语、艺术等方面课程,由传教士来讲授。

——摘编自张云筝、田冰《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主张西学中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西学中用实践的历史贡献。
8 .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2020-05-24更新 | 35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9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
(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4)综合材料二、三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10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019-01-30更新 | 6217次组卷 | 11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6月考前适应性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