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材料三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五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六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主题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八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九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十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十一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

——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基础测评*
(1)请结合所学将下图中的A、B、C、D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4)结合材料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7)依据材料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8)根据材料五、六,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历史纵横*
(9)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材料十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9-0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上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年表

序号时间大事
1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3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9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2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4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5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两个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用所选取的史实阐述这个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55日、6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57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20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5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2022-03-22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898戊戌变法
1900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91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915新文化运动

(1)依据材料,指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分水岭”的具体含义结合所学,列举辛亥革命所取得的重大革命成果。
(2)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6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5月5日和6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月20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