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斗争策略。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1927—1931年反蒋斗争
1931—1935年反蒋抗日
1935—1937年逼蒋抗日
1937—1941年联蒋抗日
1941—1945年拥蒋抗日

A.一直以反对外来侵略为主
B.伴随社会主要矛盾演变而改变
C.强调阶级斗争高于一切
D.表现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分裂
2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2017-10-30更新 | 303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中历史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三
3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7-08-29更新 | 1286次组卷 | 4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2017-02-17更新 | 325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6 . 著名党史学家李新记载了这么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某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县里的领导不大愿意把地分给农民。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这件事情可以说明( )
A.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B.机械化不合农业的方向
C.包产到户符合农村实际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9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016-11-27更新 | 7195次组卷 | 12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17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合(历史部分)
10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下列对此段史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北宋当时不存在外忧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奏效
C.宋代政府多奸臣当道
D.太宗仍将巩固专制集权作为首要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