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70年的手表购买证                                             图2:青岛马连发老人的家庭账本

材料二   中国家庭收入比较:按区域

平均收入(元)东部中部西部东/西
7322825408265672.8
1.工资性收入26405720974023.6
2.生产经营收入:253801000084802.3
—2.1农业收入3518473684800.4
—2.2工商业收入21862526423989.1
3.投资性收入56236966498.7
4.转移性收入15820750476392.1
—4.1退休、养老、住房公积金、贫困补贴11577416551192.3
—4.2人情往来等4243333825191.7

——摘自西南财大《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2年)》


(1)关于人民生活的变迁,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历史进程。
2 .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历史上汉藏两族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弄赞(注: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摘自《新唐书·吐蕃传》

材料二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皇家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堪称佛国天堂。有的佛寺成为一个景域或主要景区内的主景,甚至是全园的重点和构图中心。这与当时为团结笼络蒙藏上层人士以确保边疆防务、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也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1)唐蕃和亲后双方变成“翁婿”关系,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松赞干布“执婿礼恭甚”的表现,并指出唐朝时吐蕃的政权性质与和亲政策的历史作用。
(2)仔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的具体内涵,指出元朝除宣政院、中书省之外的其他中央政府机构。
(3)清代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颐和园为例指出位于全园最高处的佛寺及其建筑特色,从祖国统一的角度说明布达拉宫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价值。②清代对西藏的统治取得了显著成果,指出清代初期为加强西藏地区管辖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
2021-01-03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即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也”。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甚至兼济天下”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据施玉苓《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改编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给民族文化、民族进步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留下了若干积极因子,这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它孜孜讲求“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所谓“内圣”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时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宋代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摘自张全明、李文涛《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材料三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

——引自王进《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设定的高要求教育目标加以简要阐述。
(2)依据材料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精神追求”为例,扼要说明“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的表现。
(3)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中概括而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含义和思想背景都存在着差异。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从“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角度,解析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具体内涵,并用一句话指出顾炎武的政治意图。
②从思想的角度,分析19世纪晚期梁启超“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0-12-27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