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8 道试题
1 .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日记中写道:“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表明
A.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B.日本侵华的目标业已实现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D.蒋介石采取消极防御策略
2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1950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2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质的国民党舰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沿海3海里以内,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旧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旧中国的工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工业化,第二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工业化。洋务派认为,自强的方法只是取外人之长技兴办军事工业,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研究》

材料二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次浪潮为1895~1913年,第二次浪潮为1914~1927年,第三次浪潮为1928~1936年。1895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军事工业。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95~1937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次浪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2021-07-1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训练卷(课标全国专用)-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起背景、发展形式等多个角度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指出明清富民阶层命运的不同,分析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
5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1992326日《深圳特区报》刊载了《东方风来满琴春——邓小平网志在深圳纪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在谈话中,小平同志还谈到了: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

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等等。


(4)概括材料中邓小平淡话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的角度谈你的认识。
2021-06-24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192711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产生原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021-03-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9年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检测:第七单元测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外出要饭。1978年生产队队员签订了第一份包干合同,分田到户,1979年就实现了粮产量13万斤,超过了之前5年的总和。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二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该村距离上海150公里,当时是周边最穷困的一个村。首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全村人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进入80年代后,当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华西村则另辟蹊径将全村600多亩土地交给30人集中经营,其它人全部进入村办的各类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全村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苏南模式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使华西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几十年来,在村党委的统一带领下,华西村办了几十家工厂,成立了14家集团公司,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他们在莫桑比克沙漠有开发矿业的投入,在美国斯坦福有对手机芯片的研发,华西村在高科技研发领域已经作为中国乡村的模范。

——盛伊蕊《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村民签订包干合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华西村能顺利度过80年代后期的“瓶颈期”的原因,指出华西村发展道路不同于小岗村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1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1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作为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加工中心的上海却因限于历史的条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20世纪80年代,韩国欲把济州岛建成比香港更有竞争力的"国际自由城",日本将那霸港开辟为自贸区,泰国的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就意味着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中国面临着复杂而激烈的竞争。1991年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察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摘编自邵雍《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前后后》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 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1-01-06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