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92日,星期四。驻军,庄里镇。

今天开方面军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

下午1时……一万多指战员等着主席宣布开会。有如下三个重要训话∶

一、朱总司令训话大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到了华北,占领了平津,并且打到上海来了……华北一万万五千万人民正在盼望我们到华北去……我们不与日本的飞机、大炮打,我们专打日本的后、侧方的铁道、汽车路、火车、汽车、粮食窝,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

三、贺总指挥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

——摘自《王恩茂日记·上》


(1)根据日记内容说明此次誓师大会的历史背景,并分别概括"朱总司令"和"贺总指挥"讲话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日记有何史料价值,并指出使用日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给学术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1956年“滇王之印"(图1).2020年“滇国相印”(图2)的发现与古滇国的重现.就是典型的案例。它们可以证明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既不同于内地,亦有别于其他“藩邦”,具有鲜明的西南边疆区域特色。这说明
A.汉代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B.印章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得益彰
C.汉代西南边疆历史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D.四川成为汉朝的一部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22-05-2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生存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通过翻捡当时《中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刷”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统像”跃然于纸上。

——据《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

材料二   读如图


材料三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率好“公转”。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国人应对外交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存在哪些世界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从菱靡到进发的四十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四十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受访者:常光南,1926年生,曾担任四川省广汉县县委书记

1976年,粉碎“四人帮”过后,我的一个叔父,对公社化的意见很大。见了面,我说我是县委书记。他就说.(这里)搞浮夸.吃不饱饭,生产没有搞好,你这个县委书记是不是也这样搞?

下乡转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生产队搞得非常好。我到那儿碰到个老头,老头不跟我说(实话),要我去找队长,队长也不敢跟我说,让副队长跟我说。他说是包产到组,实际上是包产到户,他把我“骗”走了。

19796,省委通知我出国,先后去了英国、瑞士、法国。参观人家这些工厂时,我就发现,人家工厂里的人不多,特别是领导不多,厂长又兼技术员,又兼会计,一个人担任几个职务,都是这个公司,那个公司。所以回来以后,包产夏季过后。我就成立了农业公司、工业公司、商业公司。

在楼上开了会。然后我就到下面动员了。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

——据南方都市报《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国玺者,本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而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使蔺相如送壁于秦,秦纳璧而吝城,相如乃诡而夺,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一云用蓝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代郑文宝《传国玺谱》

材料三   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秦二十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此玺复归于秦。……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指出材料三对研究传国玉玺之谜的价值。
(3)关于传国玉玺的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材料的记载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和朝廷振兴商务的新政相互交汇,推动了现代棉纺织、缫丝等轻纺工业的发展。外国商品如煤油、烟草等,不仅在大城市设分公司,在偏远小镇也有代理商,并竭力揣摩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甚至连包装是用红纸还是蓝纸都要考虑。外国在华工厂还积极搜集各地土布货样,并改进工艺,用机器仿织,如泰西缎”“东洋缎,以丝棉织成,外观优美,不亚丝货,价格却极低,这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业的市场。随着西装革履等西式服饰的逐渐流行,传统手工业难以提供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物品,其境遇也越发风雨飘摇。

——摘编自王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危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其中特种手工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不容易被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得到加倍重视。1956年,毛泽东作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既从事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从事于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摘编自陈岸瑛《从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到21世纪传统工艺振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我国传统手工业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外交所体现的思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外交与中国古代外交的不同,并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