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摘编自《汉书》卷七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是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3 .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无论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都体现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之核心精神。

材料一   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一》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1)根据材料一、提取信息,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阅读材料二、你是否同意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由。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划分原则。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024-04-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简单评价这一制度。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
2024-04-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8次组卷 | 33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年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同之处。
2024-0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部分优势产业也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的新名片。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传统工业,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必须适应潮流,主动求变。比如,宝钢(宝武钢铁集团,其前身之一是改革开放伊始在上海建立的宝山钢铁厂)经历30余年的发展,到2015年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微利经营的严峻形势,确立了“互联网+钢铁”的发展战略,成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欧治云商。截至20159月底,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4.08万家,累计产品交易量582万吨,日均交易量2.9万吨。

——摘编自王子洵《李克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新工业革命”的原因。
2024-02-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6世纪,中国开始推行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白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巨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起。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国际贸易。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走向近代的主要表现。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