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2020-10-13更新 | 153次组卷 | 46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全国共有宣传员379万人,报告员7.5万人,覆盖机关、厂矿、农村、学校,甚至列车等一切社会组织细胞,即使再偏远的山区,人们也能得知每一场国家盛大仪式的举行过程及详细内容。这一举措
A.推动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B.宣传了三大改造进程和重大成果
C.保证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和实施D.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曹魏时期,选官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
C.打破了门第观念D.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
4 . 请说出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脉络、并列举出你所熟悉的书法家(至少两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印度支那敌对行动的停止就要实现了。举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为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而努力。”这一讲话
A.是中方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B.加速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C.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D.有助于解决中印边境问题
6 .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通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A.《马关条约》和“清末新政”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7 . 下表反映了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人物(或活动)主张
魏源《海国图志》“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贸易之道广矣哉,通有无,权缓急,征贵贱,便远近,其利至于无穷”
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方今万国交通,政俗学艺,日月互校,优胜劣败,淘汰随之”
孙中山1912年的一篇演说词“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现自强B.宣传开放思想以求改革
C.认清了当时腐败落伍的现实D.鼓励自由贸易以求富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从1985年开始,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医院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成基本上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由此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等。在总结第一次医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

——摘编自吴丹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0年代医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一轮医改的特点及其意义。
10 . 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
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B.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
C.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